9.千古保障
来源:未知
编辑:福三哥
时间:2018-10-14
导读:本颂赞诗歌歌谱采用2017年修订版,录音示范暂用旧版,将逐渐更新。 独唱示范演唱者:陈雅君老师等。
伴奏
原唱音频
第9首千古保障 O God,Our Help (《赞美诗》506版第74首) 瓦茨(I.Watts. 1674,7,17-1748,11,25)作词(1719年),克罗夫特(W.Croft〈1678-1727,8,14〉改编并配和声(1708年),刘廷芳译(1933年) 上帝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将来希望, 是人居所, 抵御风雨,是人永久家乡。 在主宝座荫蔽之下,众圣一向安居; 惟赖神臂威权保护, 永远平安无虑。 山川尚未出现之时,大地未造之先, 远自太初神便存在, 永远无穷不变。 在神眼中, 亿万千年,恍若人间隔宿; 恍若初闻 子夜钟声, 转瞬东方日出。 时间正似大江 流 水,浪淘万象众生, 转瞬飞逝, 恍若 梦 境,朝来不留余痕。 上帝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将来希望, 是人居所, 抵御风雨,是人永久家乡。 本诗是瓦茨《诗篇》90篇的韵文新译。诗歌描写以色列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坚信上帝为永不动摇的依靠。原作共有6段。第一段(诗90:1)叙述上帝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第二段说明在上帝荫庇之下,圣徒“平安无虑”(诗90:17);第三段是诗90:2的意译,称上帝是无始无终的永在之神;第四段是诗90:4的扩大:“亿千万年,恍若人间隔宿”;第五段是诗90:5的表意:“时间正似大江流水,浪淘万象众生;”第六段是第一段的重复,也是全诗的总结。 本诗创作于英国新教徒处在内忧外患之际。1714年,安娜女王准备于8月1日宣布宗教统一令,废除宗教改革,恢复天主教,但她却在那一天突然去世,新王乔治一世及时阻止了对新教徒的迫害,使教会化险为夷。本诗素有英国“第二国歌”之称。每逢重大庆典和国家危急时刻,都要唱这首歌。 曲调名《圣安妮》,来源不明,可能是因改编和和声编配者克罗夫特曾在圣安妮教堂当过11年的管风琴师而得名。亨德尔曾用本曲的旋律写成《查思多斯赞美诗》的开始段落。巴赫也曾用这个旋律写过著名的《降E调圣安妮赋格曲》。 词作者瓦茨(Isaac Watts, 1674-1748)出生于英国独立教会一位执事的家庭。当时不属国教的信徒横遭迫害,瓦茨的父亲曾因此被捕入狱,但他们全家人都信仰坚定,刚强不屈。母亲常抱着小瓦茨去探监。由于家境贫困,营养不足,小瓦茨从小身体虚弱,身体矮小。及至长大无钱上学。曾有人愿出资供他上学,但以毕业后要在国教内任圣职为条件,遭到他父子的坚决拒绝,毅然决定自己到伦敦私立学校半工半读。 瓦茨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才华。18岁那年他从伦敦学校回家度暑假,根据《启示录》第5章写了一首八节的长诗,题为《颂赞被杀的羔羊》,受到信徒热烈的欢迎。于是他几乎每周都写一首,到他21岁时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先后出版了好几本圣诗集,其中以1707年问世的《圣诗与灵歌》和1719年出版的《以新约的言语仿写大卫的诗篇》,最为脍炙人口。这些以旧约的诗篇为依据所写的具有福音特点的现代圣诗,为教会的崇拜增色不少。 瓦茨虽然很有才华,却平易近人。他一生健康欠佳, 却坚持登台讲道,诲人不倦。1712年,瓦茨因身体不佳,接受了伦敦阿布尼爵士夫妇的邀请,到他家别墅休养。原定做客一星期,谁知一住就是36年,直到去世。瓦茨的许多诗文是在这个别墅内写成的。除写圣诗以外,瓦茨还将《诗篇》译为韵诗,且着《逻辑学》一书,英国牛津大学曾选作课本。1728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被列入《英国诗人传》之中。他去世后,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特为他立了一个纪念碑。 瓦茨一生写诗600余首,至今仍有许多为人传诵不衰。 曲作者克罗夫特是英国著名的圣乐作曲家和管风琴师。1713年牛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位。他的作品甚丰,主要有《圣乐》,《圣歌选》和《羽管键琴曲选》等。 《赞美诗》505版第320首《凡属主仆人》和418首《唯教会稳固》也是克罗夫特作曲的。
原唱音频
第9首千古保障 O God,Our Help (《赞美诗》506版第74首) 瓦茨(I.Watts. 1674,7,17-1748,11,25)作词(1719年),克罗夫特(W.Croft〈1678-1727,8,14〉改编并配和声(1708年),刘廷芳译(1933年) 上帝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将来希望, 是人居所, 抵御风雨,是人永久家乡。 在主宝座荫蔽之下,众圣一向安居; 惟赖神臂威权保护, 永远平安无虑。 山川尚未出现之时,大地未造之先, 远自太初神便存在, 永远无穷不变。 在神眼中, 亿万千年,恍若人间隔宿; 恍若初闻 子夜钟声, 转瞬东方日出。 时间正似大江 流 水,浪淘万象众生, 转瞬飞逝, 恍若 梦 境,朝来不留余痕。 上帝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将来希望, 是人居所, 抵御风雨,是人永久家乡。 本诗是瓦茨《诗篇》90篇的韵文新译。诗歌描写以色列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坚信上帝为永不动摇的依靠。原作共有6段。第一段(诗90:1)叙述上帝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第二段说明在上帝荫庇之下,圣徒“平安无虑”(诗90:17);第三段是诗90:2的意译,称上帝是无始无终的永在之神;第四段是诗90:4的扩大:“亿千万年,恍若人间隔宿”;第五段是诗90:5的表意:“时间正似大江流水,浪淘万象众生;”第六段是第一段的重复,也是全诗的总结。 本诗创作于英国新教徒处在内忧外患之际。1714年,安娜女王准备于8月1日宣布宗教统一令,废除宗教改革,恢复天主教,但她却在那一天突然去世,新王乔治一世及时阻止了对新教徒的迫害,使教会化险为夷。本诗素有英国“第二国歌”之称。每逢重大庆典和国家危急时刻,都要唱这首歌。 曲调名《圣安妮》,来源不明,可能是因改编和和声编配者克罗夫特曾在圣安妮教堂当过11年的管风琴师而得名。亨德尔曾用本曲的旋律写成《查思多斯赞美诗》的开始段落。巴赫也曾用这个旋律写过著名的《降E调圣安妮赋格曲》。 词作者瓦茨(Isaac Watts, 1674-1748)出生于英国独立教会一位执事的家庭。当时不属国教的信徒横遭迫害,瓦茨的父亲曾因此被捕入狱,但他们全家人都信仰坚定,刚强不屈。母亲常抱着小瓦茨去探监。由于家境贫困,营养不足,小瓦茨从小身体虚弱,身体矮小。及至长大无钱上学。曾有人愿出资供他上学,但以毕业后要在国教内任圣职为条件,遭到他父子的坚决拒绝,毅然决定自己到伦敦私立学校半工半读。 瓦茨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才华。18岁那年他从伦敦学校回家度暑假,根据《启示录》第5章写了一首八节的长诗,题为《颂赞被杀的羔羊》,受到信徒热烈的欢迎。于是他几乎每周都写一首,到他21岁时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先后出版了好几本圣诗集,其中以1707年问世的《圣诗与灵歌》和1719年出版的《以新约的言语仿写大卫的诗篇》,最为脍炙人口。这些以旧约的诗篇为依据所写的具有福音特点的现代圣诗,为教会的崇拜增色不少。 瓦茨虽然很有才华,却平易近人。他一生健康欠佳, 却坚持登台讲道,诲人不倦。1712年,瓦茨因身体不佳,接受了伦敦阿布尼爵士夫妇的邀请,到他家别墅休养。原定做客一星期,谁知一住就是36年,直到去世。瓦茨的许多诗文是在这个别墅内写成的。除写圣诗以外,瓦茨还将《诗篇》译为韵诗,且着《逻辑学》一书,英国牛津大学曾选作课本。1728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被列入《英国诗人传》之中。他去世后,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特为他立了一个纪念碑。 瓦茨一生写诗600余首,至今仍有许多为人传诵不衰。 曲作者克罗夫特是英国著名的圣乐作曲家和管风琴师。1713年牛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位。他的作品甚丰,主要有《圣乐》,《圣歌选》和《羽管键琴曲选》等。 《赞美诗》505版第320首《凡属主仆人》和418首《唯教会稳固》也是克罗夫特作曲的。
责任编辑:雅比斯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