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人犯罪之后,从上帝的角度来说,上帝心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救人。如何救人呢?一部手机没电了,试想怎么让它恢复?只要给它找到插座,充上电就行了。那上帝想救人,要到哪里找到人的插座呢?就是把人带回到伊甸园,把孩子领回家。亚当的想法也必是同样:回归伊甸园。前文有介绍过,从亚当到挪亚,都一直保有回归伊甸园的这个梦想。
如何让挪亚保持对伊甸园的向往?上帝通过摆设彩虹来提醒他,说:挪亚啊,你放心吧,看见这彩虹便是看见我,我会记得我答应过你要领你回家的。可是,上帝会忘记吗?不会,祂这么说只是为了让挪亚心里更有把握,当他看见彩虹的时候就知道上帝没有忘记对他的应许。因为彩虹不是每天都有,下雨之后才会出现。
挪亚之后,是亚伯兰。上帝是怎样引导亚伯兰走上回归伊甸的路程呢?领他往所应许的地方去。对挪亚来说,“应许之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时世界上就他一家八人,全地都是他的,所以上帝给他的凭据就是天上的虹,他们抬头看天就行。彩虹,本来的意思是让人联想到上帝的宝座,上帝的荣耀,上帝的恩典,进而想到回归伊甸。但到亚伯兰的时代,世上已经有了诸多国家,洪水过后出现的这一连串的联想,已经消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看天上的彩虹已失去意义,他们已忘记了虹代表的意思。时间久远,很多事情已失传了。
所以这时上帝对亚伯兰的启示是这样:我先给你一块所谓的“应许之地”,其实就是“寄居之地”。你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参利25:23),你不属于这儿,只是暂时在这儿寄居,我将来要把你带到天上去。为什么要带到天上?因为伊甸园在天上,那才是你真正的家,现由我给你一直保存着。
亚伯兰进入“应许之地”所附加的几个条件,原来可能令人费解,现在也能解释了。为什么上帝要让亚伯兰行割礼?他年纪都那么大了,身上的皮肤又为何要单选此处?其实上帝就是为了提醒他,不是出自你自己,而是我应许给你的;就是提醒他不要妄想通过自己的生育来完成上帝的应许,这跟他的肉体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女人的后裔”和所有的男子没关系,别想着是人的功劳。这就是上帝通过让亚伯拉罕行割礼、献长子等这一系列的方式,来揭示祂救赎计划的奥秘所在。
可是这个启示也渐渐被后人忘记了,直到出现了摩西。在摩西时代,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过的是非人的日子,上帝让摩西去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往衪所给他们预备的寄居之地。地上的这段出埃及之路,就是上帝借以说明他要带我们走的那段属天之路,启示人应当如何从地上回归到天上的伊甸园。
有一次我在新加坡开奋兴会,恰好也提到了这一点,就借题发挥,问台下的新加坡华人说:你们的祖宗来新加坡多长时间了?他们说,来到东南亚有一百多年了。我再问:你还认为中国是你的家乡,还愿意回去吗?台下哄堂大笑,答案自不用言明。同样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已经四百年,哪里还记得自己的家乡是哪里呢?也许还会说一点母语,但他们生活中肯定都是讲埃及话的。所以说出埃及这件事情,以色列人是有点被动的。在这个过程中间,上帝是占主动的,祂一步一步地引导以色列人出来。
所以上帝召选摩西,预备好了一切,再带以色列人出来。出埃及的过程经历了逾越节、过红海、云柱、火柱,接下来是降吗哪,然后西奈山。这些神奇的经历,你觉得以色列人会记住多少年?跟以前一样,很快就忘记了。
为什么会很快忘记呢?经历过上帝救赎的人也许会印象深刻,可是没有经历的下一代人则很容易忘记,这是人的共性。上一代人一走,基本上很多事就过去了,除非有文字和实物的记载。所以,为了让后人不至遗忘,摩西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记载下他们出埃及的所有经历;第二个举措就是造圣所。上帝就吩咐摩西说,你要按我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来造圣所,不得有半点差错。
上帝让摩西造圣所,让以色列人把会幕扛在肩上,并以此作为他们人生的目标。正如《诗篇》二十三篇的最后一句:“我一生一世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这就是上帝所指示的人生目标;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进入圣所,回归伊甸园,住在上帝面前。当时的以色列人早已忘记伊甸园了。所以这个圣所的最终目的,就是来表现最初上帝与完美被造的人同在的伊甸园的。
我们来将圣所和伊甸园做个比较。伊甸园里最重要的标志是有生命树和善恶树,生命树在圣所里面用什么来表示的呢?金灯台。灯台的功用是放灯油来点燃照明的,但是它的形状像树。上帝生怕我们认不出它是树,因此在造金灯台时祂说:“要用精金做一个灯台。灯台的座和干与杯、球、花都要接连一块锤出来。灯台两旁要杈出六个枝子,这旁三个,那旁三个。这旁每枝上有三个杯,形状象杏花,有球、有花。从灯台杈出来的六个枝子都是如此。灯台上有四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出25:31-34)上帝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金灯台时候可以联想到一棵开花的树吗?祂想让我们非常明确地知道,这个点灯的东西,就是象征着伊甸园里的那棵“生命树”的。
伊甸园里还有一棵分辨善恶的树。我们先想象一下,亚当从伊甸园外面进来,是先到善恶树那里还是先到生命树那里?应该是先到生命树那里,因为那是他常常要去的地方。相对的,另外一棵树就会在园子里边一点。因此生命树的空间比较大,善恶树的空间相对小。相应的,金灯台所在的圣所空间相对大,至圣所的空间相对小。所以显然善恶树就在至圣所里。上帝生怕我们找错了地方,因此祂吩咐摩西做约柜的时候,让他用什么材料做?皂荚木,是用木头做的!木头的约柜里面放的是什么?十条诫命,上帝亲手刻的石板。可是装它的柜子是木头的。约柜上面的施恩座是什么材料呢?表面看起来是金子,但是金子下面包着的还是木头。
木头的柜子里面装着十条诫命,耶稣心里同样装着十条诫命,《圣经》上说“你的律法在我心里”。耶稣在什么地方被钉死的?木头做的十字架上。这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想起在伊甸园有一棵不能随便吃、吃了就会死的树。圣经告诉我们,死罪是由律法定的,换句话说,在这棵树里隐藏着上帝的律法,律法的权威在这里表现。
可同时,也正是这棵树给人带来了恩典。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彼前2:24)至圣所里的施恩座,就是约柜的盖;约柜的盖也就是施恩座的底。耶稣在木头上的牺牲,恰好又是恩典流出的唯一的渠道。祂背负人的罪孽,律法定了祂的死罪,可是恩典又是从祂而来。
这样看来,上帝在伊甸园设立的善恶树,是不是其实是象征着耶稣的牺牲呢?撒旦曾经向天庭的所有生灵指控说,这个善恶树是上帝留给自己的,太自私了。当耶稣来到世上的时候才彰显了,原来这被撒旦指责为上帝最自私的证据,恰好是证明上帝最无私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上帝借善恶树表达的是,你们把死亡(善恶树)留给我,我把生命(生命树)留给你们。在十字架面前,耶稣也说,让我来,把死亡留给我,把生命留给你。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在《启示录》的新耶路撒冷里只看到一棵生命树,不再有善恶树了。因为善恶树所预表的那个实体,那个征服死亡的使命已经由耶稣完成了!
亚当犯罪以后,躲在树后面,说明上帝出现在哪里?在两棵树中间。同样,在圣所里面,上帝的荣光在哪里显现呢?在约柜上面显现,充满整个圣所。
亚当被赶出伊甸园时,穿在身上的皮子,显然是取自于献祭的动物。在洪水以前,人们都是到伊甸园门口来献祭,说明伊甸园本身就是一个圣所。亚当和他后代献祭,是在伊甸园的门口献祭,那个门口就有祭坛,跨过门口就是圣所。这里就刻画出了一个圣所的图景:祭坛——洗濯盆——圣所——至圣所。可是以色列人早就失去了这个概念,所以上帝就借着圣所的影像,向他们分解教学。上帝强调,你照我指示的样式来做,就不会出差错。
400多年以后,在旷野造的圣所陈旧了,于是大卫王想要以此为蓝图建成一个圣殿。但上帝对他说,大卫啊,你手上流血太多,不适合做这件事情,要由一个和平之君,就是你的儿子所罗门来做。所罗门何德何能,照道理他也不配做这件事情,但是上帝给他这个恩典,是为了象征和平,告诉我们建立圣所的目的是为了结束争战,它是一个和平与平安的居所。
所罗门建殿,是用什么材料来建造的?石头。但是请看《列王记上》6章18节: “殿里一点石头都不显露,一概用香柏木遮蔽,上面刻着野瓜和初开的花。” 上帝生怕他们误以为这个石头做的殿是上帝的居所,而忘记这个殿其实是象征着伊甸园的,所以特别要让人看见这殿时知道这是个园子。走进圣殿,看不见石头,看见的只是香柏木,和上面雕刻的自然风光。看见圣殿,就想到伊甸园。
我们再看一节经文:“又用橄榄木制造内殿的门扇、门楣、门框,门口有墙的五分之一。在橄榄木作的两门扇上,刻着基路伯(说明基路伯是往来于这个林子之间的)、棕树和初开的花,都贴上金子。又用橄榄木制造外殿的门框,门口有墙的四分之一。用松木作门两扇:这扇分两扇,是摺叠的,那扇分两扇,也是摺叠的。上面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都用金子贴了。”(王上6:31-35)
因此在圣殿中,我们还能看到满目的金碧辉煌,金子是表明上帝的荣耀,但金子的后面是什么呢?还是树木。在这里刻画的殿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个园子。
当初大卫吩咐人将约柜运到耶路撒冷来的时候,乌撒看到约柜歪了一下,连忙用手去扶,结果当场被击杀在路上。约柜让人想到不可触碰的伊甸园的善恶树,这个禁令被上帝严格地保留下来。
上帝通过摩西的圣所会幕以及后来所罗门建成的圣殿,表明以色列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进到圣所和上帝来往,这个模式是非常清楚的。圣殿本来就是个影子,是上帝的教具,上帝原本希望他们通过圣殿,能够联想到最初上帝救人的计划。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这个目标也变得含糊了。而且以色列人非常自大,犹太人至今还是有这种优越感,觉得只有自己才是上帝的子民。所以这个殿也慢慢地被抬到不应该有的位置。
所罗门献殿的时候说的很清楚:“上帝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参王上8:27;徒17:24)。但后来的以色列人却认为上帝非住他们所造的殿不可,说:这就是上帝的殿(参耶7:4)。以至于不光是犹太人,连外邦人也以为这就是上帝的住所,拿一头猪献祭去污秽这个殿。他们不知道这圣殿就是个影子。人对着我的影子使劲攻击,你觉得能攻击到我吗?能泄愤是肯定的,但是不伤及我的本体。
所以以色列人对圣殿的认知上出问题了,原来作为伊甸园影子的圣所圣殿,后来变成了以色列人心中实际的圣殿,在他们的眼里,这个殿就是他们上帝的家,是神圣的,外邦人不能进去,渐渐的这个殿变成了他们的偶像。以至于到耶稣的时代,耶稣来了就宣告说这个殿要被拆掉了。后来上帝就借外帮人拆毁了这个殿,其实就是要拆毁以色列人心中的偶像。
我们来总结一下圣经前几卷的历史,所记述的就是从伊甸园到出埃及,一直到应许之地所发生的事,也就是从一个人——亚伯拉罕——他这一家开始,变成一个家族,发展成十二个支派。在400年以后又成为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到了应许之地以后,慢慢地成为一个国家。从国家的兴盛又到分裂成两国,最后再到这两个国家的灭亡。
一直到《以赛亚书》,公元前8世纪,以赛亚所传的信息就是:以色列人你们再不悔改就会亡国。亡国意味着你们要从应许之地离开,这相当于亚当从伊甸园被赶出去。所以以赛亚、耶利米等先知发出来的都是同一个警告:我们继续得罪上帝,继续犯罪,就会被掳走。到以西结、但以理的时候,这个悲剧已经发生了。以色列这个民族的经历到这里,就好像再现了一次亚当的悲剧。他们渴望回耶路撒冷,也就如亚当所渴望回归伊甸园一样了。
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再来理解《但以理书》就有头绪了。到了他那个时代,试想但以理的心里在思考什么?以赛亚、耶利米的警告已经成为现实,犹大人在万国被抛来抛去。上帝教训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但以理心里就只牵挂一件事——“回归”。他的祷告,他的一切预言,都是跟回家有关;他此时的心态,就相当于伊甸园门口亚当的心态。
上帝看到时机成熟,可以借着但以理来重述衪的计划了。所以我们可以把《但以理书》和《创世记》来作一些比较。亚当犯罪离开伊甸园的原因是没管住嘴,因此犹大人要回归,第一件要做好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吃的问题上要做对。所以《但以理书》一开篇就出现了吃东西的考验。
《创世记》第二章,亚当“吃”出问题以后,上帝有一个福音的宣判:“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创3:15)这是对蛇说的话,但把这道信息传出来的是谁?是亚当。亚当是听众,也是福音的传播者。我们在《但以理书》第二章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个梦,这个梦里最后出现一个永远的国,这永远的国要打碎世上的国,成为一座大山,充满天下。这个梦是给是给尼布甲尼撒的,但是但以理进行了解释和传讲。这和伊甸园的场景是类似的,福音的宣判说给蛇听,但是亚当在传;梦是给尼布甲尼撒,却是藉着但以理——上帝的子民传开。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中,但以理是头,是做大哥的。我们注意到,在整本《圣经》里,其他所有的先知都是孤军奋战的,唯独但以理不是。为什么?因为青少年时期交往的朋友对人生非常重要,上帝藉着但以理的经历来提醒我们,人在青少年时期,人生观形成的阶段,交友要慎重!但以理交了三个好朋友,彼此提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四个人的团队记载在《圣经》中成为我们的千古楷模。
要回归,就要先胜过试探。先受考验的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在伊甸园是夏娃先受试探。《但以理书》第三章是三个朋友先受考验,之后才是但以理受考验。我们看到,女人失败以后,才导致亚当失败;同样的,这三个朋友从考验得胜以后,才来到但以理的得胜。
《但以理书》第一章记载,巴比伦人把上帝圣殿里的器皿抢过来,带到一个叫示拿地的地方。《创世记》里我们也见过这个示拿地,就是在巴别塔的时候,挪亚的后裔们来到一个地方,叫示拿地,在那里遇见一片平原(参创11:2)。所以第一章这里出现示拿地,就是有意识地要把我们带回到建巴别塔的年代,这时候的巴比伦就像建巴别塔的时候一样。
由此我们看到上帝的子民在被掳时写下的《但以理书》和《创世记》内在的呼应和关联。更多的内容我们下一讲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