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林大卫牧师的属灵遗产之四——真理观与善恶之争框架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编辑:王敬之
林大卫牧师的属灵遗产之四——真理观与善恶之争框架



  主  | 王敬之

 

他,出身官宦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多国语言。

他,待人谦卑柔和,处世豁達睿智。

他,为主的名,身陷囹圄,受尽磨难。

每当异端兴起,他奋笔疾书,迎头痛击,捍衛真理,从不妥协。

他一生清贫,却留给我们丰富的属灵遗产。

■ ■ ■ ■ 

 

 

 

引言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们之前通过三次介绍了林大卫牧师的属灵遗产,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介绍了他的基督化的敬虔的人生以及《圣书》的启示观,上一堂介绍了上帝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今天我们要来介绍一个新的题目,就是林大卫牧师他对真理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之为《真理观和善恶之争的认识》。

 

开始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主!我们感谢你在中华大地兴起林大卫牧师,藉着他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真理,使我们能够对《圣书》,对《预言之灵》有更清晰的认识。主啊,我们也感谢你在他身上为我们所树立的美好的榜样。在我们今天进一步来探讨林大卫牧师属灵遗产,特别是他的真理观和他对善恶之争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我们恳求主圣灵帮助我们。献上祷告,奉基督圣名!阿们!

 

林牧师的真理观

《圣书》的真理包罗万象,丰富、宝贵,为历世历代人们所追求、了解、探寻的目标。那么,如何认识《圣书》的真理?我们除了有正确的态度之外,接受和把握一种对真理的认识的观念也显得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圣书》的真理有一些正确的认识。

 

在这一个方面,林牧师提出了两个真理观。他说:《圣书》真理分为静态真理动态真理两种,前者永恒不变,后者随预言的应验而推进,适应各时代。挪亚劝人躲避洪水;耶稣传天国近了;而现在要传上帝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此信息交付我们,我们若闭口不言,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从这儿看出林牧师提出了两个看法,第一,是《圣书》里有些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比方说,上帝就是爱!这个道理它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适应于各个时代。

 

还有一类是属于动态的真理。动态的真理是和预言与它的应验彼此相关。比方说在挪亚的时代,挪亚之前是没有洪水的,挪亚当时所传的信息是洪水要来,希望大家能悔改躲进方舟,才可以得救,才可以逃避洪水的灾难,这就是一道动态的信息。当这道信息应验的时候,它就成为一道现代的真理。同样,当耶稣出来传道的时候说:“天国近了!”祂作为恩典之国的王,祂要被设立,这个日子近了;同时,祂将来要作为荣耀之国的王,这个日子也推进了一步。我们现在所传的是上帝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启14:7),1844年耶稣进入至圣所开始,对上帝家里的人进行查案审判。那么,这道信息是适合我们这个时代。既然要查案审判,就有一个审判的标准。上帝的律法、约柜中的十条诫命,就成为审判的标准,由此而引出现代的真理。特别是被人忽视的“遵守安息日”的诫命,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代的真理。这就是真理的一个动态的表现。

 

在这个时代强调安息日是真理动态的体现

 

对于这两种认识,林牧师还有另外一个说法:一个就是上帝祂从永恒的角度、永恒的视角看问题;另外一个是从历史的演进来看问题。前者我们把它叫做上帝的视野,后者叫做历史的推进——是人的视野。掌握这两个视野,就是永恒上帝的视野和历史的人类的视野,对我们认识《圣书》的真理非常有帮助。

 

我举一个例子,然后再引证林牧师的一段话,请大家来体会。我们看《罗马书》,它也是大家争论很多的一篇文章。特别是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视角,对于因信称义的道理,讲出不同的版本。其问题所在,就是把永恒上帝的视野和人的视野搞混了。我以《罗马书》的第五章为例,来说这个方面。

 

5:1-5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我们又藉着祂,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这段话非常的鼓舞人心,第一节说,我们既然已经因信而称义。有人就根据语法的应用,说这个时态、这个事情,称义已经是过去了,已经是完成了,不存在说你今天还要继续称义,将来还要再称义;就是你过去、现在、将来的罪全部已经被赦免了。那么,这种解释的问题出在将来的罪你还没犯,你怎么可能在今天就会被赦免呢?况且这个解释和罗3:25是不吻合的。罗3:25-26“上帝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上帝的义。(请注意下面这句话)因为祂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祂的义,使人知道祂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所以我们在此就不能因为它用了这个时态,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称义已经过去完成了,就认为将来不需要再称义了;我确实听到有人这么讲。

 

那么,他们这样讲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出现了一个视野的问题。这一段话是上帝的视野,上帝从起初看到末后。所以这一个过程在看来,就是一件已经完成的事情,哪怕它实际还没有完全的发生。这句话不是从人的视野来看的,人必须每天要悔改,每天称义,保持称义。不存在说昨天一次称义,将来永远称义,那不就成为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了吗?如果有些人专注于语法的分析、单独靠语法时,读到这节经文,他就读不明白了。我听到总会的一个高层在讲道时讲这节经文,原本他的神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就是在这个地方被语法卡住了,不能理解。已经称义了,那他就说现在、过去、将来全部解决了。但是说完他马上发现这也不对呀,这还是在讲一次称义就永远称义啊,所以他就不知道下面该怎么讲了。实际问题就是出在缺乏对真理的两个视角的认识。

 

请看林牧师是怎么样来说这件事情的,他说:这个部分是上帝的视角。他举一个例子,上帝视野的另外一个例子。罗8:30“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此处的“得”,依原文时态翻译,如英文翻译成“glorified”,就是已经荣耀了。但我们知道圣徒现在尚未得荣耀,但上帝看他们是已经得了荣耀。如祂所讲那从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启13:8)一样,基督凭神性永恒的视野,看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为已经复活的人,故宣称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

 

上帝凭着他的预见,宣称属他的人得以称义

 

林牧师在这里所举的这两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因为关于称义的问题确实有不少人争论,可是无论你是持哪一种观点,是说已经称义了,将来不必再称义了;或是说必须实施称义。这两种理解都必须承认一点,就是今天的圣徒还没有得荣耀。得荣耀是将来的事情,要等耶稣第二次降临,我们才能够从这朽坏的身体,变成不朽坏的身体,那时才算是得了荣耀。可是《圣书》偏偏在第八章用的这个词,是一个过去式的时态,就是说你已经得了荣耀了。这明显和我们眼前的事实不吻合,那么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从人的视角来看问题的,而是从上帝的视角来看问题。所以林牧师就说,圣徒现在还未得荣耀,但上帝看他们是已经得了荣耀。

 

他接着又举一个例子,举什么例子呢?说基督是凭着神性永恒的视野来看,看亚伯拉罕、以撒、雅各,都是已经复活了的人。虽然他们已经死了,现在睡了,等待复活,但是从上帝永恒神性的视野来看,却把他们看成是复活的人。所以祂说:太22:32“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这个视野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巧妙,如果我们不掌握它,对《圣书》的很多经文就不能理解,甚至于认为它是彼此矛盾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林牧师常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希伯来书》。我会专门拿一讲的时间来讲林牧师对《希伯来书》的理解。这也是林牧师最大的贡献之一。

 

来4:14-16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就请看第16节的“所以”)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这段经文就是说我们从耶稣升入高天作大祭司开始,任何一个信靠耶稣的人都可以靠着,直接的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宝座前,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耶稣升天之后,在圣所1800多年,直到1844年才进入至圣所。那就有一个问题了,耶稣没有去至圣所之前,为什么我们就能去呢?这里实际也涉及到两个视角的问题。从永恒的视角来看,耶稣不是在公元31年被杀,而是创世以来被杀之羔羊,所以救恩从亚当开始就有效;但从历史的时间来说,是公元31年被杀。同样,从永恒的角度来说,施恩座对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有效的;但是从历史的时刻来说,耶稣作为大祭司进入至圣所,却要等到公元1844年。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永恒的视角,一个是历史的视角,两者并不矛盾。在下次讲林牧师对《希伯来书》的理解与贡献的时候,我们还会回到这点。

 

林牧师年迈之时仍热心参与机构事工

 

所以我们从这儿就能看出,两个真理观——真理的静态和动态,对于我们理解《圣书》的真理非常有帮助。这种观念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现在突然又来讲安息日。比方说像马丁.路德以及早期的一些改革家们,他们也没有守安息日,为什么就没有问题呢?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真理,它是随着预言的应验而推进。推进到不同的时代,那么这个真理就对这个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和应验。所以掌握真理的静态与动态,或者永恒、或者是历史,上帝的视野和人的视野这两个视角,对于我们认识《圣书》的真理非常的有帮助。在这点上,林大卫牧师给中国教会带来的这种认识,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林牧师搭建的善恶之争框架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善恶之争这个框架,这个视角,这个主题。怀师母一生所见的两千多个异象中,最重要的异象,就是善恶之争的异象,两个多小时。而她所写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善恶之争》,来向我们启明罪恶是怎么样开始的,上帝在整个与撒旦的斗争中间,是如何表现的忍耐、智慧、大能。从始至终,处处体现的就是“上帝就是爱”。

 

林牧师在这方面也写了很多的文章。比方说他写的《善恶之争的焦点》,以及《善恶之争在中国——教会内的善恶之争》,都是这方面的文章。林大卫牧师作为对《圣书》有着坚定的信仰,特别对《预言之灵》有深透领悟的一位老牧师、老仆人,在《圣书》的真理上,他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无论在教会内还是教会外,地球、人心,都是善恶之争的战场,教会内部可能成为善恶之争最剧烈的场所。所以,他写文章揭露教会内的善恶之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会内部的,一些传假道的、传缪道的、传异端的人时有兴起;另外一方面是教会外面的,众善之敌——巴比伦、罗马天主教,如何借着耶稣会士,以及他的一些机构打入安息日会内部,俗化、渗透以及改变上帝的余民教会。林牧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论述,我在这儿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他在维护真理方面,一直是走在前列的。 

 

文中谈及部分林牧师著作可在新浪博客“像耶稣”中找到

 

林牧师对真理的维护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林牧师在50年代就被判刑入狱,到了80年代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中国教会的门也被关了30年,时间恰好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间美国教会和福音派进行接触,进而福音派的影响在教会越来越大,可以说是我们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发生深刻改变的这么一个30年。林牧师获得自由之前,1979年福特就跳出来,福特是当时太平洋联合学院圣书系的系主任。之前介绍过,林牧师他就是太平洋联合学院毕业的。也就是说他母校圣书系的系主任公开挑战,说天上没有圣所,没有什么天上的查案审判;耶稣来的时候,祂是善恶都已经搞定了,一次性就搞定;没必要,不可能,也不需要从1844年开始。他认为1844年,这是因为米勒尔的数学不好,他算错了,不存在这样的一件事情;而且1844是基督复临运动的这一批人,他们给自己找的一块遮羞布。在当时的美国没有什么有力回击的时候,我在前面介绍说的,是中国监狱里的林大卫牧师,对于我们复临信仰,进行了坚定有力的捍卫。这个主题,我们还需要专门拿出来单独谈,所以这里我就跳过去。

 

围绕2300日、查案审判、至圣所,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可以说是上演了一场善恶之争,林大卫牧师是冲在前面,捍卫真理。80年代的中叶到后期,在美国有另外一位非常的流行,叫范登(Morris Venden),他的讲道借着当时一位在教会高层工作的华人带到温州,这种新的神学思想在中国就开始传播。范登的神学思想,可以说是第一位提出了一个观点“得救容易灭亡难”。当然比较多的是谈上帝的爱、上帝的饶恕、读经、祷告这些;讲的比较少的是悔改、查案审判、基督复临、成圣、健康的生活。所以,我们早期也能看到林大卫牧师写了相当多的文章,驳斥范登所讲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范登可以称为是新派之父

 

范登之后,在美国90年代中早期,出了一位叫Jack Sequeira。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超越信仰,超越信心。他认为信心不是叫我们得救的途径,信心是让我们找到,原来我们在十字架上早已称义。这不叫作因信称义啦。就是你还没有出生,2000年前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就已经叫你称义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有信心,不是靠着信心去称义,而是靠着信心去发现我们已经称义了的这个事实。所以他写的那本书叫做《beyond blieves 》,就是《超越信仰》。你得救,跟你的信仰没啥关系,耶稣一个人在十字架上就已经成就了。在那个年代,(我是90年代去的美国,)走进我们教会的书店,一半以上的书、桌上摆的,都是他写的。他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受到高层所重视的一位当时教会有名的神学家。Jack Sequeira他的观点没有在中国流动,因为使用他的这位会长很快就下台不作了,因此他这一观点也就没那么流行。

 

这也给人带来一种感慨,就好像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教会领袖的改变,使得他个人神学的倾向,甚至于可以影响这个教会的神学走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如果说这个走向是对的,那还好;如果走向是错的,那么岂不是需要小心吗?所以《圣书》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研读,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得救负责任,不能总跟着潮流跑。这个Jack Sequeira,后来被当时的另外一个机构“1888研究委员会( 1888 commeded )”奉为他们的代言人,打出来的旗号是“1888 因信称义”。可是他们实际要讲的因信称义,又不完全符合《圣书》,特别强调在基督里的一个模式。因为这个学派在中国的影响比较小,所以我在这儿就不详细介绍了。但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教会出来的这种领军的异端,在林牧师的时代,他都是给予迎头痛击。

 

林牧师是90年代中后期再回到美国,和儿女在一起安度晚年。1996年,这时的乔治·奈特是教会中刚刚升起的一颗新星,出版了一些书籍,逐步地成为美国自由思想的代言人。但是由于他只是刚刚兴起,还没有一个共瞩的地位,所以林牧师也没有把精力放在他的身上。

 

在这个时候,有另外一位就算是一个大家了,这个人的名字叫Raymond Cottrel。细数他的简历,可是会让人吓一大跳,资历很深。现在本会的《圣书注释》,有三分之一的注释是由他撰写的,所以他的资历非常的深。林牧师来到美国的这段时间,恰好是这一位Raymond Cottrel离开我们教会的信仰,甚至于宣称《创世记》里面就是大爆炸(Big Bang)。对于当年福特反对查案审判,他也写了一篇文章,说这实际上是我们背了一个债务,它不是我们教会好的遗产,是一个债务,应该把这个债务扔掉。他在1993年创立了Adventist TODAY就是“今日复临信徒”机构。林牧师对他这个时候也有一些关注,指明他的错误的一些信仰。

 

更多关于雷蒙德·科特雷尔的信息可在维基百科中查找

 

到97-98年这个时间,期间正好我写了第一本书《上帝与中国古人》。这本书我先用英文写的,然后才写中文的,这两篇英文稿和中文稿,都是林牧师帮我批阅修改。在我这两本书出版之后,他写了这篇文章《善恶之争在中国》,也引用了我在这部书中间所作的一些研究,作为他文章论述的依据。

 

我们给大家介绍这一点,是因为林大卫牧师他看到善恶之争这个宇宙性的一个框架,不仅是在天上、在地上,在教会、中国历史上,他也用同样的视角来进行观察思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字。我们今天属灵的状况相比以前,特别在教会内,问题比以前更加的严峻,更加的复杂。如果林牧师今天还在世的话,那么他对于那些假道邪说,一定不会袖手旁观,漠然视之,听之任之,而一定会有所行动。在今天真理变得含糊,教会内的势态变得艰难、复杂、严峻,愿林大卫牧师的真理观,和他的善恶之争的主题观,能够帮助我们,激励我们!

 

开始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主!感谢主藉着林牧师留给我们美好的真理观,以及他对于教会内的善恶之争所作出的积极的回应。愿他的榜样能够激励我们今天生活在末时代的每一位。我们献上祷告,奉基督圣名!阿们!

 

END

 

 
 

林大卫牧师(1917-2011),原名林尧喜,广东中山人。父亲林葆恒是林则徐的侄子,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温哥华、泗水领事。林牧师出生于菲律宾,幼时体弱,母亲因而信主,受洗加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并将其奉献与上帝。青年时期献身传道,先后在桥头镇三育研究社、美国太平洋联合大学、华盛顿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院学习。归国后任《时兆》总编、中华总会行政秘书。1958年因信仰缘故被囚,1960年被判劳动改造,至1991年始得平反。任上海沐恩堂主任牧师,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1996年退休,至美国与家人同在,继续为主作美好的见证,直到去世。

 
 
 

 

靠信心互相支撑,借见证互相鼓励,等你来关注!

 

相关阅读

 

林大卫牧师的属灵遗产之一——引言

 

林大卫牧师的属灵遗产之二——敬虔的基督化人生

 

林大卫牧师的属灵遗产之三——上帝道与耶稣基督的见证

 

复临信徒将走向何方

 

安息日复临信徒与福音派复临信徒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