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编辑:王敬之
第六篇上
如何理解信使
32 释经学1 基本原则
「上帝已发出言语,但是祂说什么?每一句言辞,每一份已记载的文献,都需要解释,并且由于文章所着的年代迄今甚远,它的文化背景也与我们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对解释的须求也应相应增加。」1「释经学」(Hermeneutics)是诠释书本文献的科学。当我们想了解属世作家如:荷马、柏拉图和莎士比亚,与属灵作家如摩西、保罗和怀爱伦的作品,就会用到这个术语。释经学的规则说明,我们通过作家的话,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怀爱伦提出「让我们想象一下......与众使徒坐」在福山上(太5) ,她表明释经学的必要:「如果我们明白耶稣向听众所讲话的含义,就可能从中发现全新的生动和美丽,也可以使自己获得更深刻的教训了。」2
过去和现在它分别意味着什么
这里建议我们,研究(1)在初世纪30年代,这些话的「意思」是什么?(2)现今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义」。如果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人,想要在这些话语原先的「意思」和现今「意义」上达成一致,那么他们的研究就须遵行释经学的原则。3更重要的是,释经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明白作者的意思,而且要确保作者不受误解。4以下是一些释经学的基本原则:
·如果文章是外语所着,那么就需要有那种语言的知识,其中包括明白这种语言的结构和习语(成语、特有用语、特别语言现象)。虽然,这在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写成的圣书尤其如此,然而了解19世纪美国的英语中的惯语和特别用法,亦有助于理解怀爱伦的作品。仅仅拥有字典上的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认识文体——是散文还是诗歌,是预言还是历史,是寓言还是比喻等等,在读圣书和怀爱伦著作时,都必须有这些常识。
·在正确的演绎结论还未得出之前,作品的确切年代和历史背景是必须了解的,特别是在文献涉及伦理道德、与当代势力的交互关系和盛行的思维模式时。要想理解圣书和怀爱伦著作,学生必须了解历史背景。
·了解影响作者的天气和地理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一旦缺乏有关巴勒斯坦地理和气候知识,圣书中许多内容就会变得晦涩难解。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要素,怀爱伦大部分言论和劝勉都会变得更加易懂了。
·为了能像作家一样「思维」,并能像她/他的听众一样「聆听」,我们必须试着去「看」他们所看到的,并听他们所「听」到的。我们必须尽己所能去了解作者的性格和个性,同时也要懂得作品中所涉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注经文在当今所表达的意思之前,读者务必得知它对先知同时代人所要传达的意思,这样使学生避免在圣书中只「看到」他们想要找的内容。5
·在研读圣书时,我们接受的绝对圣书观念是:新旧约一起构成一本拥有上帝对人类独特启示的统一正典。因此圣书是其本身最好的诠释者,提供给人一致的神学语境,以明白其中任何具体的章节。这种完整统一的原则,同样会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怀爱伦的整体思想。6
明白圣书意思的挑战不单是我们当今的现象,早在新约圣书时代,腓利曾问埃塞俄比亚人:「你所念的,你明白吗?」如此引发了对释经学的需要。
他(那位埃塞俄比亚人)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徒8:30、31)圣书指导者是那些忠心遵循释经学原则的人。
理解怀爱伦
由于我们拥有大量以书信、日记、采访录、传道集、手稿、期刊文章和书籍等为形式的数据,所以较比理解其它作家,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怀师母所要传达的意思。另外,我们拥有当时熟悉了解怀爱伦的人士所写下的许多卷(观察后发表的)言论。数百人直接从她那儿接受她所写的「证言」,并且分别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下对其忠告的感激之情。70多年来,人们近距离观察她,经常聆听她,并切切地等候她的证言、文章或书籍。当我们在探讨她的权威和那些相关事宜时,他们的诠释显得举足轻重。他们对怀爱伦话语的理解,对现今我们努力确定怀爱伦作品的意思有巨大贡献。7
正如前文(本书第22-24、29章)所示,如果怀爱伦那普遍存在的善恶之争主题为众人所知,那么人们会更充分理解她在诸如健康、教育和神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在那个主题中,她运用历史资料和经文,展现其作品的一致连贯性。
盲从的危险
尽管如此,承认并接受这个普遍原则是一回事,在她大量涉及众多思想领域的勉言中,回答这个原则是如何得到运用和理解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考虑她的话语在今天的意义时,对怀爱伦的信任是根本,但是,认真的思考应该代替盲目的信任。如果想要有助于理解怀爱伦著作,那么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圣书中的启示与默示是如何运作的。8对圣书和对怀爱伦著作理解的比较,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读者的态度,思想还是字句式默示、绝对性、排他性、数据的运用、圣俗区别等方面。我们了解圣书作者蒙启示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研究怀爱伦著作;同样,我们了解上帝如何借着怀爱伦说话,也有助于我们明白上帝如何借着古时先知说话。
在怀爱伦看来,那些最能明白圣书的人,是接受圣书为上帝话语的人,是「接受圣书为圣灵启示」的人。如果有人认为有必要「去审定圣书哪些部分是出于灵感,哪些部分不是时,他们就等于来到耶稣面前,向祂提出一条比祂所领导我们的更好的道路。」9怀爱伦相信「圣书是为实用的目的而赐下的。」10「除非人故意闭眼不看,任何人都不会因缺乏知识而灭亡。」11
态度不同造成分歧
尽管如此,她认为语言交流困难重重。「不同教育背景和思想的人,会对同样的话产生不同的印象。」因此「一个人很难用语言把自己心中清晰明确的想法,确切地传达给一个性情、教育和思维习惯不同的人。但是对于诚实正直的人们,她就能简明地传达她实际的意思。」但是如果读者「不诚实,不愿也不希望看到和明白真理,就会扭曲她的话语和措词,使之迎合自己的目的。」12怀爱伦对那些糟蹋她作品,并以同样方式对待圣书的人深表痛惜:「那些想误解和歪曲我著作的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他们也是这样对待我所发表的文章和书籍,与怀疑主义者和异教徒对待圣书的手段如出一辙。他们根据自己的私意曲解滥用圣书,故意歪曲其真实的含义。」13
耶稣和祂同代的宗教领袖之间存在一个问题,由于他们误用和滥用旧约,因此他们没有认出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怀爱伦指出这些教会领导「在读经时,不惯于接受上帝话语本身的意思,或者以经解经。」这些犹大领袖们是「根据他们的格言和遗传」来读旧约圣书,……「他们厌弃了上帝的真理,转向人的遗传。」14
一个人读经的态度是正确明白圣书原意的基础,这比培养学识更重要。有学识的犹太领袖们却不认识耶稣。怀爱伦在许多场合强调:「自私的心会使我们看不见上帝。自私的人以为上帝也是自私的。我们若不抛弃自私的心,就不能认明上帝就是爱。」15她保证:「任何人只要他放下任何先入之见和遗传偏见,勤奋耐心地钻研他用来教育别人的圣书,怀着诚实的心,认真地从事圣工,那么他就会获得真正的知识。」16
总之,怀爱伦提供了一些学习真理的建议:
·我们应该邀请圣灵来帮助我们学习。17
·我们必须乐于顺从真理。18
·我们必须敞开心扉,甚至作好准备随时放弃先前之见。19
·我们应该渴望发掘新的真理。20
·我们得到的「新」亮光应该和旧的真理和谐一致。21
如果在释经时参杂有非基督精神,那么就可能会出现错误。1888年全球总会期间,怀爱伦写信给那些一直敌对她和锺斯、瓦格勒长老的人:「除非把你们对加拉太书中律法的看法,加于上帝圣灵证言之上,否则就连上帝圣灵的证言、上帝圣灵的果子都无足轻重了。我担心你们和你们对任何经文的解释本身,已经暴露出非基督精神,而使我付出许多不必要的劳苦。……你们要谨慎敬畏上帝,以免犯罪得罪圣灵,……我担心你们会把这样的精神用到经文稿上,并结出你们身上所表现的果子。」22
思想或字句式默示
然而,当人们问及无限、绝对正确的上帝,是如何向有限、易犯错误的人类讲话的,以及一个人如何在先知出现后许多年,才明白千百年前的先知受圣灵启示所写下的信息之类的问题时,怀爱伦看到这些问题之外的另一些问题。对一些人来说,似乎更容易相信先知忠实记录上帝口授的话语。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避免了由于人类的过失而导致的错误。
对另一些人来说,这种口授的方法不仅忽视事实,而且为大量问题的出现敞开了一扇不必要的大门,而这些问题使人们怀疑上帝一直以来尽力所做的一切。23
怀爱伦认同思想性默示,而不认同字句式默示,她认识到「圣书的作者必须用人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念。圣书是由人所写的。……圣书赐给我们,用的不是超人的语言。……凡属于人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没有一个词只限定表达一种意思。……圣书是人受圣灵感动而着成的,但它并不是上帝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受到灵感的,不是圣书的语言,而是圣书的作者。灵感的对象不是人的语言或表达方式,而是作者本身。他们在圣灵的影响下充满了思想,但他们的语言却受个人的思维所影响。……上帝的思想和旨意与人的思想和意志结合在一起,于是人所说的话就成了上帝的话语。」24
什么促使我们认识不同作者大量各异的表述和各异的逻辑呢?后来的读者如何能在所有这些称为「上帝的话语」中,发现一致性和统一性呢?信息的统一性是由那位启示所有作者之独一创造主实现的。怀爱伦写道:「一切思想的创造者,可以用同一个思想感动不同的人,但是各人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又不互相矛盾。」25
然而圣书的统一性对于那些漫不经心的读者来说,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受到启发的心必看出属灵上的统一性,有一条高贵的金线把整体贯穿起来。但追索这条宝贵的金线需要忍耐、思考和祈祷。」26
圣书学者把在耶稣基督中的神人合一,与在圣书作品中的神人合一作了比较。怀爱伦赞同这种比较:「圣书赐给我们,用的不是超人的语言。耶稣为了到人所在之处接近世人,就取了人性。」27「可是圣书全书乃是用人的话语,表达上帝所赐的真理,故形成了一种神人的联合。这种联合也存在于基督的性格上,因祂是上帝的儿子,同时也是『人子』。所以『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这一句话既是论述基督的真理,也是论述圣书的真理。28
耶稣生来是犹太人,不是非洲人或挪威人,身高大概不足六英寸。按人的说法,祂受祂遗传背景DNA的局限。尽管如此,他仍在最纯正的意义启示了上帝的道,上帝的信息。29
正如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圣书是由那些有限的人写的,他们受『「他们的身分和职业不同,智力和属灵的天赋也不同」。30圣书的作者对各类人说话,他们各有不同的见识,各有不同的局限。但是每位作者都会掌握「那与自己经验或理解力和体会力相称的几个要点。」当这些写下的信息最终放一起时,所有这些「不同真理的侧面」,就会以「完美协调一致」的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有限的作者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圣书中不同作者以各自不同的经验和认识,给后来的任何时间地点的读者展示了上帝的话语,以适应「不同处境和阅历之人们的需要。」31
在写给年轻医生戴维•保尔森(David Paulson)的一封重要的信中,怀爱伦设法引导他抛弃字句式默示的观点。保尔森医生是一位很有信心的人,他在伊利诺斯州辛斯代勒镇建立辛斯代勒疗养院和医院的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怀爱伦这样写道:「你在信中提到你早期受过训练要绝对相信证言,你说『我受引导得出结论并且坚定相信,你公开或私下说的每一句话,你在任何情况下写的每一封信,都和十条诫命一样是上帝默示的。』」
她继续写道:「我的弟兄,你已殷勤研读我的著作,你从未发现我曾有过这种主张,你也没有发现我们圣工中的先驱们,曾有过这种主张。」
「你无疑在《善恶之争》的序言中,见过我对十条诫命和圣书所作的论述,这会帮助你正确理解有关事宜。」接着,她充分地引用了自己所着《善恶之争》导言,以及《证言》卷五有关这问题的早期阐述。32
总而言之,要想明白圣书和怀爱伦著作,就得明白思想性默示和字句式默示之间有着重大不同,虽然字句式默示论者(或是学习圣书的学生,或是学习怀爱伦著作的学生)声称,上帝的话语使他们享有较大的安全感,但是他们却难以解释那些象是「错误」、「矛盾」和「前后不一」的经文。字句式默示者错误的假定引起了巨大的混乱,并且导致那些致力研读圣灵启示作品的人失去信心。
那些相信思想性默示的人,明白先知是上帝的「操笔者」而不是祂的笔。上帝通过祂信使的心灵做工,启迪思想,于是在圣灵的指引下,那位信使得蒙允许,选择表达思想的方式。
怀爱伦的《善恶之争》导言,使我们对先知的工作方式有清楚的认识。她认识到圣书中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状况,有时「不一定有完整的顺序,或明确的连贯性」。她总结道:「所有的错误都不会使任何一个人心里烦恼,脚步跌倒,只要他不愿在最明白启示了的真理上找麻烦。」33
绝无谬误
正确无误是上帝独有的特性,而非祂的信使所拥有的性质。受造之物不可能无误;他们总要依靠他们的创造主,不可能达到无以加复的善美,总是朝着上帝愿望他们成成就的方向迈进。虽然上帝通过祂的信使所揭示的信息是没有错误的,可是这些信使是倾向犯错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怀爱伦称先知为上帝的「操笔者」而非上帝的笔。她直言:「谈到正确无误,我从未声称自己绝无错误,唯有上帝是一贯正确的。」34
因此无论在圣书还是怀爱伦著作里,上帝的无误性不能在先知的话里进行「试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去寻找上帝借着祂的信使所传达出的无误的权威性。上帝的信息从无谬的权威呼出,寻求对上帝无误信息的准确理解,部分取决于人忠实遵守释经的原则,不受人的哲学预设前提的影响。
唯独圣书
「圣书,唯有圣书」是基督教[即改正教、新教、抗议宗]改革家们(无论是德国的路德,瑞士的萨文黎和加尔文,还是法国的法勒尔)的根本前提。换句话说,对改革家来说,圣书取代了人的权威。但是人们却注意到,与这种将「唯有圣书」作为基督徒信心和行为准则的英雄式主张相伴随的三个现象:(1)改革家们对接受整本圣书存有困难,(2)他们无法完全明白圣书所清楚教导的属灵恩赐的连贯持续性,以及(3)在有关圣书诠释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很明显,只有「唯有圣书」这个口号本身是不够的。
路德对雅各布书、希伯来书和启示录的理解上,存在巨大的困难,这一事实说明了上文的第一种情况。加尔文实质上丢弃了启示录,另一些改革家则排斥旧约。实际上那些致力于帮助路德这样的主流的改革家,看到圣书之完整性的后起改革者们,却反而被视为异端。35
我们的用意,是将第2、3项注意特别与怀爱伦联系在一起。她如何理解「圣书,唯有圣书」这一至关重要的新教原则?36她经常准确地运用这句话。正如改革家们一样,她运用它——视它为权威;也就是圣书高过一切,是唯一的参照,高过教皇的教谕、任何教会组织和教父们的著作。对怀爱伦和改革家来说,救赎的真理存在于圣书中,而不是存在于教皇的教谕和教会组织的表决中。
怀爱伦写道:「这些改革家所维护的伟大原则,……就是以圣书为永无错谬的权威,为一切信仰与行为的准则。他们否认教皇、议会、教父和君王在宗教事务上,有控制人信仰的权柄。」37
怀爱伦也运用这一「基本准则」,与路德时代的茨维考(Zwickau)狂热分子进行鲜明对比。这些人靠自己的感觉行事--他们臆测那是在圣灵的引导之下。怀爱伦写道:「他们拒绝了改革运动的基本大原则,──上帝的话乃是信心和行为的全备标准;而竟以他们自己容易改变,反复无常的情绪和感想,来代替那永无错谬的向导。他们既然这样将那辨别谬道伪说的大标准丢在一边,就为撒但打开了门路,使他得以照他自己的意思控制世人的心了。」38
对怀爱伦来说,圣书永远是真理的试金石。除此之外都是多余和不合法的;「亲爱的读者,我向你推荐上帝的圣书,作为你信仰和实践的准则。我们将要根据这圣书受审判。」391909年,她最后一次公开出现在总会大会上,她布道完毕,离开演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后,又返回讲台,手托着她讲道常用的圣书,然后打开,并用年老颤抖的双手托起,说,「兄弟姐妹们,我向你们推荐这本书。」40
她所说的「圣书,唯有圣书」这句话,与人类的观点和其它「违背圣书的立场,如宗教传统、经验、教会主张,以及人类理智」形成了鲜明地对比。41
圣书先知一直表明,他们先前所公认的圣书是信心和行为的试金石。例如:约西亚王(王下22)、以斯拉和尼赫迈亚(尼8),以及但以理(但9)等人,早在旧约圣书还未汇编成册之前,都认为他们以前的先知是上帝话语的信使。这些先知从未想到他们的著作最终会与摩西的著作并列归于一处。当保罗传福音时,他所使用的权威就是旧约圣书。他从未考虑到自己的书信,会成为我们今天所称的新约圣书的一个主要部分。
每一位圣书的作者被后人视为权威,是因为他的作品合乎以赛亚书8:20的检验:「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再者,那些研读这些内容的人发现,上帝的声音在向他们的心灵说话。的确,检验一个人是否先知,主要看他[她]的话是否与其先前上帝启示的信息一致。42
因此,唯有圣书的意思,是所有对神圣权威的阐述,都必须与先前所接受的先知信息标准相吻合。那些依靠个人情感或生动个人经历,43或者依靠世间权威[例如:教会组织、受推崇的神学家]之类的人,都不能证明上帝在他们里面说过话。
「圣书,唯有圣书!」这口号意味着,要用是否与先前的信息忠实一致,来判断每位后来先知的信息。再者这句话还意味着:圣书所教导的一切都必须予以尊崇,包括「预言恩赐」的这一宣告都会持续到末期。这样「唯有圣书」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上帝不会通过「预言恩赐」将信息给所有的人(包括男人、女人)——那是不合逻辑的推论;那样会否定圣书的原则。44
早期的复临信徒认为,接受怀爱伦为上帝的信使,可能会引起其它基督教团体的误会。怀雅各布在他妻子传道之初就清楚表明,基督徒「应该热切地祈祷,获得圣灵的帮助,在研读圣书中,寻求完整的真理和认识自己全部的义务。他不可随意偏离圣书,而通过任何恩赐去得知自己的义务。我们说他在这么做的同时,已把恩赐摆在错误的位置,并置身于极端危险的境地。上帝的话语必须在前,教会必须注目它,视它为行事的准则和智慧的源泉。」45
早期复临信徒也了解到,其它基督徒声称怀爱伦所传的道违背了新教「圣书,唯有圣书」的原则。然而复临信徒这样回答:「由于他们对圣书大有信心,所以他们接受怀爱伦所传的道对他们至关重要。」46
运用普通的信息来源
上帝向先知讲话时,祂不是把字典和百科全书装入他们的脑子。先知接受圣灵的信息,并且尽其所能用忠实于上帝信息的言语和思想,表达出来。一些先知(例如彼得)需要有人说明他解决语法上的问题,47另一些先知(如路加)为了把他心中燃烧的真理陈述出来,尽其所能收集那个时代的信息。48保罗引用同一时期作者的话,更好地与他的希腊听众建立联系。49旧约作者常常依靠口头传闻或先前的资料,来准备他们的信息。在创世记中,摩西不需要异象描述他降生的故事,或者详述其中的历史事件。乔舒亚记和士师记可能是在戴维王朝时期,根据国内已有的史实汇编而成的。列王纪的作者则很明显,是用了当时常常参考的数据。实际上作者们时常放心地引用其它旧约书为他们的资料:比较王上19:1、2、5;赛37:1、2;代上10:1-3、5;撒上31:1-3。50
新约圣书中记载的许多例子,都是藉用非圣书资料,例如《所罗门智慧篇》51《以诺一书》52《十二先祖遗训》53和《巴勒斯坦塔古姆(任一种《旧约》的亚拉姆[亚兰]文中的译文或解释)》54
怀爱伦坦承她运用众多史家作品寻觅过去时代善恶斗争历史的原因。她写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选用了一些教会的历史事件,并将这些事联系起来,以便说明一些重大而有考验性的真理是怎样逐步发展的。这些真理是在不同的时代传给世人的。」55
怀爱伦是如何运用这些历史学家的作品呢?她特别提到:「时或遇有某一个史家,已将一些事迹描写清楚,可供读者对其题目得到正确的概念;或有作者已将某些细节作了合适的总结,我就引用了他们的话。可是在所节录的话中,有一些并没有注明来源,因为我引用的话并不是作为权威性的根据,只是因为这些话能有力地表达某一点意思。在叙述现代进行宗教改革者的经历和见解时,我照样引用了他们出版的作品。」56
正如所有的先知一样,怀爱伦必须运用人类的语言来传达她在异象中,或与上帝神圣交流中所得到的伟大思想和全景感受。在对她本人作品和出版物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她那恰当使用语言和写作风格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成熟。她时常认识到,作家对事件进行优美确切的描述,这正是她的作品深入追求的。为了给上帝启示的真理提供更好的「衣饰」,她会藉用一些恰当的表达方法。尽可能多的使用人间的优雅来加速真理的传播,一直是她迫切的动机。
有些人提出两个有关圣书作者和怀爱伦的问题:藉用的数据如何影响作者的权威?藉用的资料也是受圣灵感动的吗?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他们误解「受圣灵默示」这一词,是机械操控式的口授记录{字句式默示}。
如果他们明白上帝允许先知可以自由地找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上帝己经给予他们的思想,那么这两个问题也许就不会被提及了。57
那么藉用数据有什么价值?如果上帝把祂的信息传达给先知,那么祂也会说明他们用人类的语言将这信息表达出来,这样做似乎是合乎逻辑的。怀爱伦强调:「祂也引导人的思维,使他讲出合适的话语,写出恰当的字句。真理的财宝虽是放在瓦器里,但它毕竟是从天上来的。」58
在某种程度上,上帝不是要作者「重复做工」。在编写罗马书1章时,上帝指引保罗藉用旁经。作为它重要的构成部分。至少为了当时的听众,上帝指引保罗在希伯来文塔古姆{旧约圣书中一部分意译文和亚兰文的解释—译者注}中找出有用的数据,以阐述林前10:1-4和提后3:8。他指引约翰从当代数据如《塔古姆》和《以诺一书》中寻找大量的帮助。现成的语言似乎有助于圣书作者更快准备信息,于是他就审慎地藉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毫无疑问,作者同时代的人可以很快地认出,作者所藉用资料的来源。对于接受先知信息的人,如此藉用是没有问题的,他们看到了作者信息的整幅画面。
在基督时代的许多人,很可能知道基督用来拓展祂的信息,非圣书参考数据的来源,祂的信息是真实独到的,而祂引用的数据,丝毫不影响祂信息的权威性和独特性。59
那些被藉用的资料是受圣灵感动的吗?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它有助于作者更加清楚地阐述信息时,它受圣灵所感。这样可能引发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保罗和约翰不完全相信那些藉用资料的作者呢?正如怀爱伦那样,他们相信「每一思想的精华,每一知识的发现,都是从『世界的光』那里来的。」60深信上帝是所有真理的作者,可能是他们感到不需要时常藉鉴数据的原因之一吧。
区别神圣和平常的信息
显然,先知的日常信息与神圣的信息揉和在一起。当保罗赏识同时代人的作品时,那些就不是神圣的信息。他请提摩太去找放在特罗亚的那件外衣和书籍,并在「冬天以前到我这儿来」,这些是日常的对话。(提后4:9-21)当我们读从亚当到以色列的家谱时,我们是在读普通的历史知识,而不是来自上帝的启示(代上1:8)。怀爱伦认识到平常和神圣信息的区别:「但有时候我也要说一些普通的事情,我的思想也会被一些普通的考虑所占据,要写一些普通的信件,从一个工人传消息给另一个工人。这种言语和这种消息,并不是在上帝之灵特别的感动下发出的。有时人们问的问题根本不是关于宗教的,而这些问题又必须回答。我们也谈论房屋和地产,要做的交易,及我们机构的位置,他们的利与弊。」61
这种区别出现于1909年,在一封信中,怀爱伦因前乐园谷疗养院经理巴伦杰(E. S. Ballenger)而感到「困扰」。她写道,巴伦杰「因我所说关于乐园谷疗养院房间数目似乎是矛盾的话,而拒绝了全部证言。」在之前信中她描述疗养院有40间房子,而当时里面仅有38间房子。
她继续说:「我所说关于乐园谷疗养院房间数目的消息,并不是来自主的启示,只不过是人的意见。主从未向我启示过我们任何一所疗养院房间的准确数目,而我知道这种事不过是通过询问那些据认为会知道的人。……把圣的和俗的混在一起就是大错。要这么做的趋势上,我们可以看到仇敌毁灭生灵的作为。」62
学习先知著作的学生,应该懂得如何区分神圣的和日常的事。有时候这个问题是:什么是启示的信息,什么不是启示的信息。(很明显这个不同点,不应该基于我们在先知作品的某个特定部分达成一致。)1909年关于乐园谷疗养院的房间事件,是「日常」信息的例子。其它例子可以在怀爱伦上百封书信中找到,里面她谈及天气、购物单、花园或她的孙子们。但是她总会将读者的思维指向他或她灵性的需要或教会活动上。那种转变会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信号——他们要听到的信息是超越「日常」主题的。
人们可以看到怀爱伦出版的作品中,仅有一小部分涉及「日常」主题。她写道:「在这些信中,也就是我所作的见证上,我乃是把主所指示我的事转述给你。我在报刊上所写的文章,没有一篇是仅仅表达我个人的意见。这些都是上帝在异象中启示给我的,来自祂宝座所发的宝贵亮光。我们期刊中的文章以及我的许多著作也是如此。」63
怀师母谈及她所着给予读者属灵引导的书籍、文稿或书信时,就它们不同的属灵启示,她不作区分,这就排除了一些人认为,只有她的书籍是蒙启示的。那些持有这观点的人忘记了,她多数的书起初是以文稿形式写成的。64
另外,圣书作者显然将非圣书资料与他们基于异象的信息相「混合」。一个人不能仅仅因为先知书中某些部分包含的资料来源别处,非上帝启示的而否定先知的作品。如果先知引用他人的作品能更好地阐明真理,那么那些被引用的数据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常用的那个「日常」意思了。
尾注
1. 劳尔戴•德仁(Raoul Dederen):「释经学介绍」,刊于戈登•M•海德(Gordon M.Hyde)所编《释经学专题论文集》(A Symposium on Biblical Hermeneutics)(华盛顿圣书研究院,1974年版)第1、2页。2.《福山宝训》(Thoughts From the Mount of Blessing)第1页。
3.关于释经学原则的研究,见考格哈德•F•哈瑟,《圣书阐释原则》(Gerhard F.Hasel, Principles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戈登•M•海德(Gordon M.Hyde),《释经学专题论文集》(A Symposium on Biblical Hermeneutics,华盛顿圣书研究院,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总会,1974年版)第163-193面;以及米罗斯拉夫•基什(Miroslav M. Kis),「圣书解释与道德权威」,刊于《复临信徒神学协会期刊》1995年秋季刊,第52-62面。乔治•R•赖特,《解读怀爱伦:如何理解和应用她的著作》(George R. Knight,Ellen White: How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Her Writings)(马里兰州,黑格斯敦,《评论与通讯》出版社1997年版)。
4.雄辩术历史的大师,第一世纪的昆体良(Quintilian)写道:「只求『旁人(读者或听众)或可解之』,尚不足矣;需『断无不明之可能性』方能搁笔。吾等须多加留心!」《雄辩术原理》(The Institutio Oratorio of Quintilian)卷八,第241页,第2章第23、24段(约翰A布罗德斯John.A.Broadus译),见《讲章的准备》(On the Preparation of Sermons)杰西伯顿威瑟斯庞(Jesse Burton Weatherspoon)的修订版(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1944年)241页。
5.「这并不是说……原来的作者或原来的读者,充分理解了上帝让他们分享未来信息的旨意。但上帝关于世界末日对我们所说的话,决不会与祂对他们所说的话矛盾。……阅读这些经文时,如果认为是专门为我们写的,我们就会踏上一条怪异的道路,貌似符合圣书指示,事实上却与真理背道而驰。」乔恩•保临,《从圣书看世界末日》(Jon Paulien,What the Bible Says About the End-Time)(马里兰州,黑格斯敦,《评论与通讯》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6.「用圣书来解释圣书……是宗教改革的重大原则。」德奥比格涅《宗教改革史》(D’Aubigné,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第501页。,
7.怀爱伦生活的时代,早在电话、电子邮件以及计算机删除键广泛使用之前,为此我们应心怀感激。今天通常一个短短的电话就能传达的内容,当年都得写成书面文稿。
8.见本书第2、11、16、36章。
9.《信息选粹》卷一,第17页。
10.同上,第20页。
11.同上,第18页。
12.同上,第19页。
13.同上。
14.《怀爱伦文稿》1891年第24号,收录于《怀爱伦文集》卷十九,第253页。
15.《历代愿望》第302页。「祂说,人对于真理的领悟和尊重(约7:17),多在乎内心而少在乎头脑。我们必须接受真理到心灵的深处,使意志归顺真理。倘若真理仅仅是理智的问题,那么心中的骄傲就不至于阻挡人领受真理了。事实上,人必须先有恩典在心中作工,并且把上帝的灵所显明的一切罪完全弃绝,然后才能领受真理。」《历代愿望》第455页。
16.《怀爱伦文稿》1896年第4号,收录于《怀爱伦文集》卷四,第56页。乔恩保临,在列举释经的原则时写道:「一旦拿起圣书,准备深入学习时,首先要恳切祷告,祈求赐下乐意受教的、敞开的心,以接受圣灵的引导。若没有祷告,也没有圣灵的光照,即便是最顶尖的学者,他的研究工作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世俗的头脑自然无法参透上帝的心意。我发现下面的祷告很有效:『主啊,请帮我找出这一主题所包含的真理,不管让我付任何代价。』明白真理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但是为了明白上帝心意而作出的牺牲,其实是很值得的。」《从圣书看世界末世》第37面。(另见乔恩保临「释经者如何运用怀爱伦著作」,收录于弗兰克•B•霍尔布鲁克编《启示录研究专题论文集》(Frank B.Holbrook,Symposium on Revelation)卷一(马里兰州银泉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全球总会圣书研究所,1992年)。
17.「没有圣灵的光照,人就不能辨别真理与谬道。他们就会倒在撒但阴险的试探之下。」《天路》第411页。
18.「何时人若不在言语及行为上追求与上帝和谐,则不论其学问何等的高深,仍容易对于圣书的理解发生错误,所以信任他们的解说也是不安全的。」《证言》卷五,第705页。「信心不是一项智力上的举动,乃是一种道德的反应,特意要把自己投上去。……信仰必须出于意志。」章伯斯:《竭诚为主》(Chambers,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第265页。
19.「我们不该坚持认为,一旦采取了一个立场,倡导了一种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放弃。只有一位是永无错误的。」《给传道人的证言》第105页。
20.「在每一个世代中,真理都有新的发展,上帝有特别是信息传给那个世代的人。旧的真理是必不可少的,新的真理并不与旧的真理脱节,而是对旧真理的阐明。我们唯有明白旧的真理,才能领会新的真理。」《天路》第127页;「尽管那些伟大而具才干的作者已经宣明了奇妙的真理,并将增强的亮光传给众人,然而我们现在仍会发现新的思想。」《评论与通讯》1890年6月3日。
21.「将会有接二连三的人起来,倡导与上帝藉圣灵的明证,所赐下的亮光相矛盾的所谓新亮光。……不要接受那些带来一道与我们信仰的特殊要点相矛盾的信息之人的话。他们收集了一大堆经文,堆砌为他们所倡导之学说的证据。在过去50年里,一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圣书是上帝的话,应该得到尊重。但是滥用经文,从上帝在50年里所奠定的根基上挪移柱石,乃是严重的错误。」《信息选粹》卷一,第161页。
22.《怀爱伦信函》1890年第83号,收录于《怀爱伦文集》卷九,第330页。
23.见本书第2、11、16、36章。
24.《信息选粹》卷一,第19-21页。「人往往会说出不象是上帝所说的话来。上帝不一定亲授圣书中的文字、逻辑和修辞。圣书的作者只是上帝的代笔者,却不是上帝的笔。"《信息选粹》卷一,第21页
25.《信息选粹》卷一,第22页。
26.《信息选粹》卷一,第20页。「写作圣书的人既生存于不同的时代,他们的身分和职业不同,智力和属灵的天赋也不同,所以圣书各卷的文体呈现着很大的区别,所阐述的题材也有着不同的性质。这些不同的作者用了不同的语气,而且一个人对某一点真理往往比另一个人讲得更为深刻。所以一个题目经过几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上去发挥,对于一般肤浅、不求甚解或有成见的读者,或许会有自相矛盾的现象。但一个审慎,敬畏上帝而有更清晰眼光的读者,却能看出其中的和谐。」《信息选粹》卷一,第25页。
戈特弗里•德奥斯特瓦(Gottfried Oosterwal)注意到:「每当上帝要显明自己时,祂总要披上一件与其信息的领受者同样的文化外衣。……虽然上帝的真理被裹在各式各样的人类文化的外衣里头,但它的本源却在文化之外。有时它立于文化之上,有时它还站在文化的对立面。但不管是罩于其内、立于其上,还是与其对立,真理始终重于文化。启示与文化被合为一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实体与影子、意义与形式、装载物与船只。」「福音、文化与传道」,刊于1989年10月《传道》第22页。另见安菊森(Niels-Erik Andreasen)「从异象到先知」,刊于1982年1月28日《复临评论》。
27.《信息选粹》卷一,第20页。
28.《善恶之争》第6页。
29.理查德•赖斯(Richard Rice)写道:「圣书具有神人结合的特色,但不等于说圣书是上帝的作品与人的作品混合而成。圣书的内容丰富多彩。……圣书的差异性使人以为,其中有些内容是上帝所启示,有些内容只是出于人的手;要想得到纯粹的上帝之道,就需将二者分开。」
「但圣书的两个方面,即神性与人性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圣书并不是上帝的语言与人的语言组合而成的,而是用人的语言表述上帝的道。圣书的神性与人性是一损俱损的。
「圣书神人结合的特色,有点像孩子结合了双亲的遗传基因。孩子身上的某些特征,令人想起其母。而另一些特征又类于其父。但若将两种特征割裂来看,孩子的形像必遭扭曲。」《上帝的统治》(The Reign of God)(密执安州贝林泉:安得烈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30.《善恶之争》第6页。
31.同上。
32.《信息选粹》卷一,第24-31页。
33.《信息选粹》卷一,第16、20页。「给启示下定义就象是在捕捉一道彩虹一样。尽管已倾尽全力,却总还有一丝难懂,几许神秘。对于受感而写出的内容,我们不会一无所知,但永远不可能了如指掌。反倒是我们会被其牢牢吸引——因为上帝正是通过它们对人类说话。」威廉姆•G•约翰森(William G. Johnsson):「上帝如何说话?」刊于1981年10月《传道》。
34.《信息选粹》卷一,第37页。「唯有上帝和天国是一贯正确的。」出处同上。
35.守安息日的再洗礼派教徒,在1520年代宣称《旧约》与《新约》是不可分割的。「就这一观点而言,他们远远走在了时代之前。」格瑞德•哈塞尔(Gerhard Hasel):「16世纪守安息日的再洗礼派:第2部分」,安得烈大学神学研究院,6(1968年)第28页。
36.《善恶之争》第243页。
37.同上,第249页;另见第89、291、596页。「路德坚决地声称,除了那以圣书的权威为基础的教训之外,其它的言论基督徒应当一概拒绝。这句话直接打击到教皇至高权威的基础,并且包含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原则。」《善恶之争》第126页。
38.《善恶之争》第186页。
39.《早期著作》第78页(1851年)。
40.《怀爱伦传》卷六,第197页。1898年,怀爱伦回忆起在澳洲新南韦尔斯州纽卡斯尔市举行的福音布道大会时写道:「我们毫不隐瞒真理的旗帜。我们让他们知道,正是因为相信圣书,我们才成为守安息日的复临信徒。圣书,只有圣书才是我们信仰的基础。这些会议结束前,人们会从圣书中明白,为什么我们是特选的子民。我们信仰的基础乃是上帝的道。」《怀爱伦传》卷四,第374页。
41.丹姆斯提格(Damsteegt),「怀爱伦的神学见解」,刊载于《复临信徒神学协会期刊》1993年秋季刊,第129页。
42.「要以圣书为你们的顾问。要研究圣书和上帝所赐的证言,因为证言决不与圣书矛盾。」《信息选粹》卷三,第32页;「如果『证言』所说的话不合乎圣书,你们尽可拒绝。基督与彼列不能联合。」《证言》卷五,第691页。
43.使圣灵在人心中的工作,也要经过上帝圣言的检验。默示圣书的圣灵总是会把人引向圣书的。」《总会每日公报》1891年4月13日,收录于《信息选粹》卷一,第43页。
44.古时上帝借着先知和使徒的口对人说话;现今祂借着圣灵的证言向人说话。关于上帝的旨意,以及祂希望他们所走的道路,祂对祂子民现今的教导是空前恳切的。」《证言》卷五,第661页。
45.《评论与通讯》1851年4月21日;另见《评论与通讯》1856年2月28日。
46.罗伊•格雷厄姆(Roy Graham),「预言恩赐与圣书的关系」,刊于1982年10月14日《复临评论》。「即使在新旧约圣书的著作期间,圣灵也曾在启示圣书的工作之外,不住地将真理的亮光传给个别的人。况且圣书本身也记载圣灵如何警告、责备、劝戒,并教导人一些与著作圣书没有关系的事。圣书也提到某几个时代的先知,而没有将他们所讲的话记录下来。照样,在全部圣书写成之后,圣灵还要继续工作,为要光照、忠告并安慰上帝的儿女。」《善恶之争》第8页。
47.见本书第2章。关于怀爱伦是如何使用文字编辑,见本书第11章。
48.怀爱伦曾要求她同时代人帮助她核对日期和其它信息。有时她会把自传材料的文稿,寄给「当时在场的朋友们,在付印之前要他们检查一下。」如果他们「发现在本书中有不正确的陈述,就要立即通知我。」《信息选粹》卷三,第58页。见第111页。
49.关于保罗使用圣书之外数据的例子,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书注释》卷六,徒17:28、林前15:32和多1:12的注释。
50.关于圣书以外的资料来源,详见戴尔摩•A•约翰逊(Delmer A. Johnson)「灵感著作的来源」,刊于1982年12月30日《复临评论》。
51.将罗1:20-31;9:20-22与《所罗门智训》进行比较——所罗门智训》多德(C. H. Dodd)「保罗致罗马人书」,收录于詹姆斯•莫法特(James Moffatt)编着的《莫法特新约解读》(Moffatt’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伦敦霍德&斯托顿出版社,1932年版)卷六,第27页;布鲁斯•M•梅茨格《次经介绍》(An Introduction to the Apocrypha,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60页。
52.将《罗马书》、《哥林多后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希伯来书》、《犹大书》和《启示录》中的多处引文,与《以诺一书》进行比较——伦纳德•罗斯特《希伯来正典以外的犹太教》(Leonard Rost,Judaism Outside the Hebrew Canon)(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阿宾顿,1976年)第200页:查尔斯《旧约次经和伪经》(R. H. Charles,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 of the Old Testament)(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13年版)卷二,第180页。
53.查尔斯(R. H. Charles)《十二族长遗训》(The 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伦敦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1925年版)第39页。
54.威廉•巴克利(William Barclay):《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The Letters to the Corinthians)(费城威斯敏斯特出版社,1975年)第88页;马丁•麦克纳马拉(Martin McNamara):《新约和巴勒斯坦摩西五经的塔古姆》(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alestinian Targum to the Pentateuch,罗马宗座圣书学院,1966年版)第83、85页。西尔维斯特•Q•凯斯(Sylvester Q. Case)在一篇未经发表的论文中,对一些圣书之外的数据做了有用的回顾,题为「当先知藉用圣书之外的数据时:圣书证据的简单调查」安得烈大学,1982年)。
55.《善恶之争》第11页。
56.《善恶之争》第11、12页。所提到「现时代」的作品,包括J.N•安德烈(J. N. Andrews)和乌利亚•史密斯(Uriah Smith)的著作。
57.见本书第2、11、16、32、36章。哈罗德•林赛尔(Harold Lindsell)写道:「既然我们说圣书是上帝的话语,那么不管圣书的作者是如何获取信息的,或像《启示录》那样直接来自上帝的启示,或像路加那样对事实进行调查,或是从现存数据、法庭记录,甚至是从人们的口头相传中获得,都没有关系。无论其信息是打哪儿获取的,其所写内容到底是否可靠才是我们必须要问的。」《为圣书而战》(The Battle for the Bible)(密执安州大拉皮兹桑德凡出版社,1976年)第20页。罗伯特•尼科尔(Robert Nicole)写道:「在选择和决定哪些材料可以放入所写内容的过程中,如果上帝没有引导圣书作者的话,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上帝圣言,哪些仅仅是对不可靠数据的精确记录。既然所有的材料似乎都为圣书作者所赞同,那它们也一定被上帝审阅过,并获得了祂的首肯。」《无误与常识》(Inerrancy and Common Sense)(密西州大拉皮兹市贝克书屋,1980年)第89页。
58.《善恶之争》第6、7页。
59.关于犹太拉比的比喻与基督比喻之间的关系,见哈维•K•麦克阿瑟(Harvey K. McArthur)和罗伯特•M•约翰斯顿(Robert M. Johnston)的《他们也用比喻教导人》(They Also Taught in Parables,密执安州大拉皮兹市桑德凡出版社,1990年版)。「从福音书的记载来看,基督训诲的原创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妨碍祂将以前教师所传授的优秀内容,大量融入到祂自己的教训中去。」W.D.E. 厄斯特里(W. D. E. Oesterley):《十二族长遗训》(The Testament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伦敦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1925年版)第21页。
60.《教育论》第14页。
61.《信息选粹》卷一,第39页。
62.《信息选粹》卷一,第38页。
63.《信息选粹》卷一,第29页。
64. 1897年,怀爱伦写信给远在南非的约翰韦•塞尔斯(John Wessels),建议他回澳洲帮助建立疗养院。信中提到一些上帝指示她的、有关韦塞尔斯家庭的事情,但有些事她没有得到什么指示,对此她解释说:「我没有得到信息说,要差派叫约翰韦塞尔斯弟兄来澳洲。不是这样;所以我不说,我知道这是适合你的位置。但我有特权表达我的心愿,即使我说,也不凭命令说。然而我不希望你因我的任何劝说而来。我希望你极其恳切地寻求主,然后跟祂去祂要带你去的地方,我希望你在上帝说来的时候才来,不要早来一刻。不过我有特权介绍上帝在澳大利亚工作的需要。……有一项工作要在这里做成,而你若不是去做这工作的人,我就会完全听任你去别的某个地方。我蒙指示:你和你母亲家的其它人最好能到别处去,因为他们所在之处的伴侣和交际,对于他们的属灵健康而言并非最为有利。」《怀爱伦信函》1897年第129号,部分内容收录在《信息选粹》卷三,第58、59页。这是个范例,说明怀爱伦清楚地区分她的个人观点和上帝启示她的信息,与林前7:6保罗的经历相似。
学习思考题
1. 「释经学」简单的定义是什么?2. 你如何区分作品「当时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
3. 就学习真理应持有的态度方面,怀爱伦给出了哪5项建议?
4. 你怎样解释「字句式默示」和「思想性默示」的区别?
5. 读者如何辨别先知作品中「世俗」的数据和「启示」信息?
6. 如何区别「决无谬误」、「受感」、「启示」与「启发」这些词。
7. 新教改革家是如何运用「圣书,惟有圣书」这一惯语?
33释经学2 解释的基本规则——内在问题
「以圣书解释圣书的工作(以经解经),是对我们所生活这个时代完全儆醒的传道人应该做成的工作。」1在怀爱伦亲自为《善恶之争》所作的序言中,她记录了「善与恶之间长期斗争的种种情景」是如何显示给她的:「多次蒙主准许,得以目睹基督......与撒但之间历代的大斗争。」2
先知如何观察历史?
她如何「注目」这些可畏的情景:「上帝的灵既将圣书中的伟大真理向本人指明,并将过去和将来的种种景象显给我看,祂就吩咐我将所启示的事告诉众人。」3
她看到了多少细节?显然,她看到了那伟大的「情景」,但详细数据包括日期、甚至地点,她不一定总能「看到」。以赛亚也有同样的际遇,他也费过心思来描述上帝的宝座(赛6),而但以理也曾试过描述那些关于兽和角等可怕的异象。怀爱伦看到的是宏伟的图面,基本的概念,也是人类历史善恶势力的全景轮廓。她的任务是通过对圣书历史和历史资料的研究,来「描绘」这一大格局(big picture)。正如上帝没有赐予但以理话语,以描述但以理书第7章的众兽,同样上帝也没有赐予怀爱伦「填写」善恶之争故事的历史日期与事件。正如路加搜集最佳的数据来源,以完成对基督生平的叙述 (路1:1-4),怀爱伦也做了先知们在传达信息时所做的事,既要用人类的语言传达,又要能以历史为导向的人类所理解。如此我们看路加,不必去过分考究他所做一切陈述之历史性的准确性,而是要看他对那大格局,对耶稣的传道信息的贡献。4
可能的差异
是否存在可能出错的实例?很有可能。阿弗亨利(Henry Alford),一位倍受尊崇的作者,着有《致英语读者的新约》一书,他写道:「两人可能同样受圣灵的引导,去记载我们主的生平以教诲我们:一人可能相信并且记录下耶稣访问格拉森这事件发生于马太蒙召之前,而另外一人却将此事放在马太蒙召之后;其中一人在叙述故事时谈及两个疯子,而另一位却说仅有一个……,我们需要明白的,不仅仅是对于传道历史的排序,有些次要的问题,或准确或不准确这类问题,通常只需稍作研究便可知分晓。但有时由于未作相关研究,常常会说得比较笼统或一笔带过。比方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或自然历史现象的一般性描述等。对于这一类的事情,福音书作者与使徒们并没有接受超然的启示,而是与其它人一样,跟随他们大脑的指引。……圣书及其中的一切丰盛都是我们的:但它只在可能成为我们之一部分的意义上才是属于我们的,——在我们人类不完美的言语中,在我们人类有限的思想中,在各式各样的事件中,从个人的品格到繁复的抄写工作,以及岁月的流逝等。5换句话说,神人交流系统会因人类的局限性受困于偶然的差异。在司提反动人的证道(徒7)中,提及雅各布到埃及与约瑟团圆的家族人数(75人),可是创世记(46:27)却说70人。我们要怎样解释这差异?如果我们相信创世记是犹太人在一世纪唯一提供此信息的历史数据,那么我们只能认为圣灵(预言之灵)在指引司提反叙述大场面,而不介入细节。众先知没必要作历史资料的「权威」。他们的属灵价值在于他们的信息,不在于大场面的某些附带的枝节。(作者可能忽视了这可能是出于抄本错误所致,而误以为圣灵不入于这类细节。因为毕竟今天没有原始的默示经卷存世,有的只是一些抄本与根据抄本而来的译本。--译者注)
怀威廉1911年的声明
1911年,怀威廉在一次全球大会的发言中,发表过一份「关于《善恶之争》最新英文版的声明。」6如果1911年这份声明曾被充分的学习和更广泛地发表,那么就会避免多年来关于先知在如何与使用历史数据方面存有的许多误会。这份声明不仅解释了《善恶之争》1911版的一些更改,也显示了怀爱伦的思想,说明她与别的先知是如何工作的。
怀威廉说:「母亲从未自称是历史权威。她所写出来的事,乃是描述所赐给她闪现在她面前的画面和其它图像,涉及人们的行动和这些行动对上帝拯救人类之工的影响,以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史与这项工作的关系。在写出这些见解时,她用了清楚明确的历史陈述来帮助,向读者说明她正努力要描述的事。我还是一个小孩时,就听过她给我父亲读德奥比格涅的(D’Aubigné 1552-1630,法国作家,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之一。既是博学的人文主义者,又是英勇的军人。)《宗教改革史》。她即使没有全读,也给他读了那五卷书的一大部分。她也阅读了其它的宗教改革史。这帮助她给在异象中看到的许多事件和运动,进行定位和描述。这有点类似于她的圣书研究,帮助她确定与描述那有关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大斗争,在当代的演进之象征性的情景。
不主张字句式默示
「母亲从未声称有逐字逐句的灵感,我也没有发现我父亲或贝茨长老、安德烈、史密斯或瓦格勒,提出过这种主张。她在写手稿时若有逐字逐句的灵感,为何她还要做增加或改编的工作呢?事实上母亲常常拿起她的一份手稿,仔细地检查,加上一些话,进一步地表达思想。……「母亲与欧洲人的接触,使她想起了过去曾在异象中显给她看的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曾显给她看2到3次,有些场景则是许多次。她既见到历史古迹和与人们接触,就使她重新想起了这些事,所以她决定给这本书增加许多内容。」7
数个月后,怀威廉写信给一位坚定的先驱赫斯格,他严重倾向于字句式默示,信中写道:「关于母亲的著作,她从未希望我们弟兄奉它们为日期或历史详细资料的权威。当《善恶之争》写完时,她时常对一些向她显现的场面给予局部描述,并且当戴维斯姊妹问她关于(这些场面)的时间和地点时,母亲则参考史密斯书上所着和普通历史书上的资料。当《善恶之争》写成时,母亲从未想过读者将视它为有关历史日期方面的权威,并用它来平息争论,而且她始终觉得它不应该被那样使用。……
年代学
「在我看来,过分集中强调年代学是危险的。如果对世界年代学有一个清晰一致的认识,在人类的救赎事工中如此重要的话,那么救主必不会允许在圣书史学家的著作里,存有我们所见的分歧和差异。在我看来,在这末日时期,不应有如此多关于日期的争论。……赫斯格弟兄,我相信,如果我们所主张的超出她[母亲]所主张的,超出父亲曾主张的,超出安德烈长老、瓦格勒或史密斯曾主张的,那么我们将陷入损害母亲工作的危险。」8同日,怀威廉写了一封内容几乎相同的信给南方出版协会(社)的董事伊斯曼(W. W. Eastman),但在信末他加了:「我有不可辩驳的证据,同时也坚信,它们是上帝在异象里揭示给她的描述和轮廓,在其上她遵循历史家所描述的或复临作家所阐述的,我相信上帝已赐她识别的能力,所有一切以救赎为基础,选用那些正确的又与真理相和谐的内容。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她已遵循一些预言的阐释,其中某些关于日期的细节与我们普通历史不相协调,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对她著作整体的信心,就如在圣书中也有众多有关年代学的不一致,但并不影响我对圣书的信心一样。」9
总而言之,对于字句式默示论者,怀爱伦的著作已不幸地成为一个历史性日期和地点的权威。对于思想性默示论者来说,这是对先知工作的不当应用。思想性默示论者的焦点,在于那大宏图、那信息;历史细节中可能存在的差异,被视为次要且无关轻重的。
诠释的基本规则
每个人都想要明白,而误解常常发生在一个内容被架空于上下文之时。因此每个被误解的人呼吁公正,并且要求尊重其上下文。上下文包括内在与外在的线索,这两个线索确定对应内容的真相。内在方面,我们时常通过阅读令人费解的内容周遭的字句、段落甚至篇章,以获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的清晰画面。外在方面,我们提出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的问题,如:何时?何地?为何?或者如何?等更为深入的问题。「时间」「地点」和「环境」成为外部上下文,我们很快会看到这一点。
内证
·规则一:必须认识圣书和怀爱伦的著作,是思想性默示而不是字句式默示的产物——正如前文所述。·规则二:必须认识到一些文字的定义可能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举例来说,在雅各布王版 (1611) 圣书中,数百个字的含意已经改变或者需辅以新的含意,因为它们已不再传达雅各布王版译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漫不经心的读者如果不觉察这些字义上巨大的改变,那么必会误解有关圣书原文的意思。10
在怀爱伦的作品中,已经发生了字面定义的变化。「它是曾被人们认定用来处理年轻思想最美好的作品」这句话曾多少次使读者感到困惑?11后来,当怀师母在另一作品中使用这些文字时,她看到了问题而给予详细的说明:「这是曾经供给人类最美好、最难得的作品。」12这是怎么回事?在十九世纪时,如字典所说明的,「nice」时常被用作表示「严格符合要求或划分的标准的,或过于要求精细和讲究的。」13
今天另外一个赋予新意的词「intercourse」,在19世纪中不常用,数百年来「intercourse」的意思是「与人交往」,或「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而今天它常被用来指性接触。怀爱伦在数百次的场合中使用了这个单词,却从没有这个含意。14
·规则三:了解[修辞]夸张法的运用。夸张法是用明显夸张立论。当约翰谈及如果耶稣所行的事都被写出来的话,他用了夸张法,「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21:25)夸张法是贯穿整本圣书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15
怀爱伦至少5次用1对20的比例,至少21次用1比100的比例。她没说1比13或1比99等。她可能用了夸张手法写道:「这是给教会的一道严重的声明,现今名录在教会簿册上的人,不及20分之一的人为历史结束前作好准备,他们活在世上简直如普通的罪人一样,没有上帝,没有指望。」16
·规则四:了解字在词语里的意思。1862年怀爱伦写到,撒但通过颅相学,心理学和催眠术的途径攻击教会。17但是这就意谓着所有心理学是邪恶有害的吗?当然不是,因为在1897年,她指出「心理学的真实原理都包含在圣书之中。」18同样地,我们可能注意到电视可以是撒但做工的工具,但是撒但对于电视的使用,不会使电视本身成为邪恶。心理学是对人类的精神和它成熟过程的研究,是一门适于基督徒学习的学问——其前提是符合圣书而不是人文的。
·规则五:认清存在不精确表达的可能性。1861年怀爱伦写下一篇自己的想法:「颅相学和催眠术被大大高举。它们在适当的位置上是好的,但它们被撒但利用为他最有效的媒介,要欺骗并毁灭生灵。」19这与此后在同一主题的阐述上似乎不一致,在1884年的一篇《时兆》撰文中,怀爱伦写道:「涉及人类心理的科学很受吹捧,它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原是好的。但它们被撒但利用,作为他有力的媒介,要欺骗和毁灭生灵。」20
很明显,在1884年内容中, 考虑到怀爱伦想要传达关于「涉及人类心理的科学」的意思,我们附有一份编辑修订版。1861年有关骨相学和催眠术的陈述,可能是印刷工的错误。它更有可能是一份一般描述,稍后修改,反映出19世纪中叶对心理学的惯用术语。许多论及身心健康的书籍,就包括专题为颅相学、心理学与催眠术的篇幅,以及众所周知的聚焦于此形式的作品。
·规则六:如果要澄清一份乍看下似为困难的描述,那么就要仔细地看直接的上下文了(同段或同页)。比如怀爱伦下面这一段令某些人感到困惑的警告:我们「决不要教导他们断言或觉得自己已经得救了。」21这警告旨在使众人警惕流行于多数福音派信徒中「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错误教义。
但是这一警告出现在那个较长的上下文中--彼得因自信而导致那个星期四晚悲剧性的否认主。她写道:「在我们到达天国之前,我们切不可怡然自得,以为自己不怕试炼。[然后是那经常被误解的叙述]这会把人引入歧途的。应当教导每一个人怀着希望和信心。但即使我们已献身给基督,确知祂已经接纳了我们,我们仍没有超越试探的范围。我们唯一的保障,在于始终不依赖自己,而依靠基督。」22
另一个有关上下文的重要性例子,出现在怀爱伦的声明中,「上帝的仆人今日不可靠行神迹工作,因为仇敌要施行医病的假奇迹,自称是出于上帝的。」23这个说法似乎与「所有」赐予基督教会的属灵恩赐 (林前12和弗4)要延续到末日(林前1:7),这一复临信徒的立场不相一致。再者,这声明似乎与怀爱伦的「信徒要行神迹,医治病人,并有异能奇事随着他们」这一有关末日24的注释相矛盾。我们如何理解所有这一切?
如果不读整页,就会受困于这表面上的矛盾。25怀爱伦提出两个要点:首先,她特别提到现状:在提及「医病的奇迹」时她说,「我们现在不能用这种方法工作」(强调)。进一步又说,「上帝的仆人今日不可靠行神迹工作」(强调) 。
其次,她发表主对现今这一时代的指示: 「医疗工作与传道工作相结合」,最好的做法是兴建「疗养院」,「使从事真正医疗布道工作的工人在这些机构里工作,以便对光顾疗养院求医的人发挥有力的影响……这就是上帝所指定对众人进行福音医疗布道工作的方法。」26换句话说,目前,上帝医治的工作最好能在疗养院的智慧课程中进行,教导关于病因和治病的课程,这样做可以区别许多假医治神迹之例证。
另一个「误引」断言「笑就是罪。」所引的原文是:「基督时常哭泣,但未见其笑。……我们要效法这神圣无误的榜样。」从我们在圣书中对耶稣的认识来看,这说法很奇怪。如果那样,为什么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簇拥着祂! 我们注意到上述引文中用了省略符号,意味着略去了一些文字。
我们要检查段落和上下文。文中,怀爱伦在开导一个教友,此人「没有看到自律言行的必要。……我的姐妹,你太多话了。……你的舌头造成许多祸患……你的舌头已经点燃了一把火,你却乐在火灾中。……你嬉闹、玩笑又沉醉于寻欢作乐。……基督是我们的榜样。你有没有去效法这伟大的模范?基督时常哭泣,且不以笑见长。我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笑是一项罪,但如果效法这神圣无误的榜样,我们就不会走入歧途。……圣书没有责难基督徒的喜悦,而是责难轻率的言语。」「当我们观察这个被撒但所拘禁和被黑暗所束缚的世界,我们如何能沉溺于轻浮、欢乐、疏忽、鲁莽、闲谈、嬉笑、嘲弄和戏谑中呢?」27
在这里我们看到上下文给予这错误的引证一个全新的阐释。「笑」在这上下文的意思,是谈吐举止鲁莽不当,嘲笑和戏谑则「显示了缺乏运用真理的智慧,它们引起敌对、鼓动斗争,甚至发动战争,而不是以平静的精神和真正谦逊的心灵来处理事情」28怀爱伦不是在谴责适当的笑声,正如她所清楚指出的,她是在使自己的勉言处于一个平衡的观点中。
·规则七:认识到一个单词的意义用在新的上下文时,其词义可能会改变。「关门」这个术语,对于米勒耳运动中过来的复临信徒来说有几种含义。对于怀爱伦来说,其含意有所不同。怀雅各布和贝约瑟在1844-1852年间,重新定义他们所使用的这个术语。29
怀爱伦所使用的其它字眼,在今天可能已属过时,例如「办公楼」,它最常被用作出版社的行政办公楼,但是有时也指全球总会的总部。30
·规则八:认识到语义学的挑战存在于所有的交流中。不同的词对于不同的人,由于在教育、年龄、属灵经验、地理位置和性别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含义。对这个问题,怀爱伦这样说道:「有许多人根据自己的先入之见解释我所写的信息。……结果必是理解上的分歧和意见上的不同。如何以我要致以重要问题的人能理解的方式写作,乃是一个我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我知道我被我所最熟识的弟兄误解时,我意识到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在书面上谨慎地表达我的想法,因为主赐给我亮光,我除了将其用于沟通上,我不敢做什么;这巨大的重担压在我身上。」31对于一位作家,避免误解的工作比仅仅设法让人明白更为困难,因为作者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语义的问题。
尾注
1.《怀爱伦信函》1907年第276号,收录于《高举主耶稣》(Lift Him Up)第115页。2.《善恶之争》第10页。
3.《善恶之争》第11页。
4.对于路加、马太和马可对基督传道工作记录的若干差异,见乔治•赖斯:《路加,一位剽窃者?》(George Rice,Luke,a Plagiarist?)(加州山景太平洋出版社,1983年版)。
5.亨利•阿福德,《为英语读者准备的新约》(Henry Alford,The New Testament for English Readers)(伦敦利文斯敦出版社Rivingtons,1863年版,卷一)第23-27页。
6.这份长篇的声明成了《信息选粹》卷三的附录A,第433-440页。怀爱伦认定这份声明「准确而充分地阐明这件事「。1911年7月25日写给F. M.威尔•科克斯(F. M. Wilcox)的信,威尔•科克斯《耶稣的见证》(The Testimony of Jesus)第115页引用。
7.《信息选粹》卷三,第437、438页。
8.杰里•艾伦•穆恩,《怀爱伦与怀威廉:先知和她儿子的关系》(Jerry Allen Moon,W. C.White and Ellen G. Whi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het and Her Son)(密执安州贝林泉:安得烈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1、432页。在这封信的最后,怀爱伦亲笔写上:「我同意信中的话。」
9.同上,第433页。1915年,怀威廉写信给时任教会报刊编辑的F.M.威尔•科克斯(F.M. Wilcox),关于其母到底是不是历史学家或神学家的事宜,他在信中做出了如下澄清:「作为神圣真理教师的怀姊妹,尚未受过谁的引导,以致可以从专业角度处理神学问题,但她已得到了关于上帝之爱、救赎大计、人类对上帝及同胞应尽之责任的种种异象,当这些异象被公诸于众时,既唤起了人们的良心,又将上帝之道的救赎真理刻在了听者心中。她说,『已写的证言并非发挥新的亮光,乃是将已启示的灵感真理生动地感印在人的心上。』」
「若从专业角度来说,怀姊妹不是历史学家。她没有系统地学过历史和年代学,也没有打算让她的作品来解决历史日期问题上的争议。但作为一位讲述历史的人,一位「某个时代的特色和精神可在其作品中略见一斑「的人(《麦考利随笔》Macauley’s Essays),她确系一位历史学家,其作品以史为鉴,将宝贵的教训传于今人和后人。」同上,第434页。
10.钦定本与新钦定本之间用词上的变化,试举例如下:abroad—outside(申24:11),allege—demonstrate (徒 17:3), anon—immediately or at once (可 1:30), bowels—heart (创 43:40), by and by—immediately (可 6:25), charity—love (林前13章), communicate—share (加6:6), conversation—conduct (彼前3:1、2), feeble-minded—fainthearted (帖前5:14), forwardness—willingness (林后9:2), let—hindered (罗1:13), meat—food (太6:25), nephew—grandsons (士12:14), outlandish women—pagan women (尼13:26), peculiar—special (多2:14), reins—hearts (诗7:9), suffer—let (太19:14), vain—worthless (士9:4), virtue—power (路6:19), witty inventions—discretion (箴8:12).
11.《给家长和教师们的忠告》第73页,强调
12.《教育论》第292页。
13.《韦氏大学词典第9版》(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麻萨诸塞州斯普林弗尔德梅里厄姆韦伯斯特出版公司,1983年版)。
14.「门徒极其诚恳地求上帝使他们有资格去救人,使他们在每日与人交往时,能说出合适的话来引领罪人归向基督。」《使徒行述》第37页。「借着社交活动彼此相识,结为友伴,结果心心相印,形成上天所悦纳的友爱气氛。」《复临信徒的家庭》第45页。
15.将出9:6与《以赛亚书》19章进行比较。希伯来人常用「所有」以表夸张。
16.《基督徒的服务》第41页(1893年)。
17.《评论与通讯》1862年2月18日。
18.《今日的生活》(My Life Today)第176页。
19.《证言》卷一,第296页。
20.《时兆》1884年11月6日。
21.《天路》第155页。
22.同上。另见《信息选粹》卷一,第314页。
23.《医疗布道论》第14页。
24.《善恶之争》第612页;另见《早期著作》第278页;《证言》卷九,第126页。
25.《医疗布道论》第14页。
26.同上。
27.《怀爱伦文稿》1868年第11号,收录于《怀爱伦文集》卷十八,第368-370页。
28.同上,第369页。
29.关于「关门」的问题,见本书附录H-L。
30.关于「废弃、冷僻的词汇及意义有变的术语」,见《怀爱伦著作综合索引》卷三,第3185-3188页。
31.《信息选粹》卷三,第79页。
学习思考题
1. 你如何说明在预言著作里所出现的前后不一致,例如在数目和日期,或错误的引用差异?2. 从内证的观点来看,什么是有助于理解先知信息的八个规则?
3. 比较圣书作者和怀爱伦,是怎样利用来自世俗的非异象数据的?
4. 是什么使这些带有非异象数据的作品成为神圣的著作?http://www.whiteestate.org/books/mol/Chapt33.html - Basic Rules of Interpretation桰nternal#Basic Rules of Interpretation桰nternal
34释经学3 解释的基本规则--外在问题
「很多人按自己的意思解释主所赐的证言,脱离上下文,随心所欲,断章取义,东拼西凑。可怜的人就这样被迷惑了。如果他们能阅读信息的全文,就会看明正确的含义,不再胡涂。」1较广含盖文件上下文的八项基本诠释规则如下:
·规则一:总括先知所说「全部」所讨论主题的内容再作结论。2
这规则似是显而易见,然而它也许是人们意见不同时,使人混乱的首要原因。由于多数人只想看他们想要看的,这简单的事实影响几乎所有的领域,无论是在天体物理学、医学、政治学,还是神学。不幸的是,几乎没有人会承认这个事实。我们称这个现象为固定模式或先入为主。3尤其是圣书的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比通晓所有的事实更为困难的了! 这困难不是因为人缺乏思维能力。那使思考者们对同一讯息产生分歧的困难所在,是他们各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只是理智上的,也含有感情上的。
先入为主的观念经常操纵学生,使他们只「见」他们所想要见到的,因此他们就忽略了作家所写的,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总范围。这些模式控制了人的思维,使之看所要看的,也控制了人心,去信所要信的。早先4我们称之为「态度」。这些深刻、而且经常是非语言的态度,时常决定了一个人的结论。5意识到这种如悬浮之云般先入为主的预念(模式或世界观)之后,下一个挑战是检查并讨论某人所说或所写的所有内容。只有这样,该作者(或讲者)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古往今来,许多圣书学者接受了以赛亚书的原则:「所以,耶和华向他们说的话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赛28:13)。接受这一项原则,意味着圣书包含着一个和谐一致的上帝的信息,要展示给世人。但是这一项原则并没有教导所有的经文都同样的清楚,也没有教导一个章节脱离了上下文仍能被解释。圣书(或其它任何书籍或作者) 的总体信息,对任何特殊的「命令」或「律例」的含义,提供了决定性的上下文。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怀爱伦的著作。她时常写道:「证言本身就提供了解释信息的钥匙,正如以经解经一样。」6
她相信她的著述自始至终是和谐一致的,显示出「一系列明确的真理,决无一句异端邪道。」7这对于任何作家来说都是令人侧目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曾一直写作超过六十年的作者来说。8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重要的主题上,怀师母却只字不提。因为在她那个时代,电影、电视和广播节目、堕胎、火葬、器官移植等,都不是流行的话题。
极少提及的主题
对于某些主题她很少提及。我们有相对较少的关于人寿保险的说明,9关于结婚戒指的只有一处。10两次对「特别复活」简短的的注释——她提到在基督复活的早晨,一些人经历了特殊的复活,11另一次复活发生在基督复临前夕。12她大量论述的主题,有耶稣基督、圣灵,信心和神人合作等。
某些问题时常在教会里引起无谓的争执,因为学生没有应用这释经学首条规则。举例来说,如「蛋不该出现在你的餐桌上」的陈述,应该参照怀爱伦关于蛋的论述,和她「循序渐进」理解真理的原则来平衡。(见本书24、27章)13
在怀爱伦著作中出现的其它主题,包括适当的衣着、安息日崇拜和建议等,都得益于合理的使用释经学的第一规则。按神学的理论,当人研究如赎罪、基督的本性、罪性、罪如何受惩罚,以及「晚雨」与基督复临之关系的主题时,遵循第一规则是明智的。而这些主题中的几个题目,使复临信徒极端化,某些人注重某一信件中的表达,过于一本书中整体的教导,或者在一本出版书籍中断章取义,使一个段落凌驾于整本书之上。14
·规则二:每项内容必须放在其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必须研究其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来理解其含义。
这规则虽显而易见,却处于许多严重分歧的根源。在选择报导媒体的时代,绝大多数公众注目的名人,往往因为人们断章取义地引用他们的讲话而受误解。我们有多少次听到一个被误解的人说,「那不是我的意思!」或说「我说过,但那不是全部!」如果怀爱伦生活在今天,她可能会时常说,「但那并不是我的意思!」「是的,我说过,但那不是全部!」我们要注意,她三次强调释经学第二个规则的重要性。
她在1875年指出,「在某种情况下针对一些人所说的话,在其它情况下未必能这么说。」15她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因为她曾认可的某些教会领导,后来却从恩典中坠落或离道反教,她也因此备受批评。
1904 年她呼吁:上帝「希望我们从常理推断,环境改变状况,环境改变事物的关系。」16
她在1911 年强调:「关于证言,没有可以被忽略或废弃的内容,但是必须考虑时间和地点。」17
时间。在阅读怀爱伦的著作时,要考虑她著作的时间。例如,1898年1月16日,她曾写道: 「我们仍处于宽容时期。」18这话一直会是正确的吗?显然不是。宽容时期的结束总会来到(但12:1;启22:11)。目前,我们知道某些事件还未发生,例如兽像的兴起(启13)、星期日法令的实施、末日大地震等。那么此刻,我们可以说「我们仍处于宽容时期。」
那么下一段如何?「在商议当怎样做工时,人们曾经把来自战溪街的意见当作权威,但它不再是上帝的声音。」19「好些年以来,我一直将总会看作是上帝的代言人。」20
然而1875年,怀爱伦写到全球总会:「作为上帝在世上拥有的最高权威,全球总会的决定一经采纳实行,就不该坚持独断专行和固执己见,反而要顾全大局。」21
她为什么有不同的立场? 1880至1890年代后期,怀爱伦不认同全球总会的一些政策,这在她的信件和证道中都有记载。1901年4月1日,总会开会的前一天,她说了这些话:「由于错误原则引导,导致上帝的事工陷入现今的窘境,人们失去了对行政人员的信心,然而我们还是能听到说大会的声音是上帝的声音。每次我听到这话,都认为它似乎是亵渎的话。会议的声音本应该是上帝的声音,但事实并非如此。」22显然随着时代变迁,她的判断也在相应地改变。
然而1901年,全球总会在政策和人事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怀爱伦为此感到高兴。仅二个月后,她发现她的儿子埃德森引用一些她在1901年之前历届大会的观点,并用于新的1901年之后的会议中。时代变迁——1890年代的观点不能再使用。她写信给埃德森:「倘若[1901年]全球总会没有改变,你就可以按你的方针行事。但是事情已经产生了变化,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变化 [在1903年出现了更多的变化],而且我们将看到[不久之后的]更大的进展。没有决议是被强行通过的。……当我想到你利用我在这之前写的话时,我感到很伤心。」23
1909 年,怀爱伦很明显用1901年之后的姿态写道:「上帝已命定,从世界各地教会派来出席全球总会的代表是有权柄的。」24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谈及全球总会的权威和怀爱伦的数个声明,我们就该立刻确定这些声明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
地点。有此说法对一地的人来说是合适的,对另一处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二个团体在不同的地点,接受他妻子的警告,怀雅各布提到这个困难:「她致力于更正此负面效果……她强烈地呼吁几位有深刻感受而采取强硬立场走向极端的人。为了挽救此事工免受极端招致的毁灭,她义不容辞地公开谴责这些极端分子。总比一切毁于一旦好,但是极端分子和谴责者的影响,同样威胁到整个事工,且又让怀师母负上了三倍的担子。困难的是:她用于鞭策行动迟缓之人的话,被性急之人过度使用;而她用来警告性急、大发热心且做事不谨慎之人的话,却被行动迟缓之人用来作为他们停滞不前的理由。」25
考虑「地点」因素,有助于那些对是否公开引述怀爱伦著作感到困惑的人。有一次怀师母写道:「在讲台上必须唯独传讲圣书和圣书中的话。」26另外两次她写道:「在公众传道时,不应引用和凸显怀姊妹所写的。」27「怀姊妹的证言不应被推到前面来,圣书才是万无一错的标准。」28
这些声明是否禁止传道人公开引用怀爱伦的著作呢?尤其在教会的事奉中?第一个引言普遍是对基督教界来说的,比较「幻想的宗教,就是单有理论与形式的宗教」与「从讲坛上发出的应该是《圣书》──只有《圣书》」这两句话。整页(上下文)在强调「那些只听遗传和人的理论与格言的人,应该听听那能使心灵亲近永生的主的声音。」
接下来的两个引言,是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传道者所说的。复临传道者的教义应该依据圣书,而非怀师母的著述。警告的第二个理由是显而易见的:那些没有认识怀爱伦权威的人,她的著作对他们没有说服力,而且可能会出现反效果。29总而言之,怀师母从未说不能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讲道台上引述她的著述。
地点的考查尤其重要,特别是在汇编怀爱伦在某些特定主题的看法时。1890年代初发生的一起事件,见证了为某种原因而滥用证言给人带来的问题。怀师母在澳洲写了一封信给战溪的斯坦顿(A.W.Stanton),他当时认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巴比伦。怀爱伦将这封信刊登在教会报纸上。30
在斯坦顿所写50页名为「第三天使信息之大呼声」的小册子里,他随意引用怀爱伦对教会的责备,从而推论这些证言构成了上帝弃绝有组织教会的理由。他声称,那些完成上帝在地上工作的人,必须离开那已经变成巴比伦的复临教会。他断章取义地把误用怀爱伦著作的例子串在一起,以此来构成他的例证,并包含了一封怀师母的私人信件。
怀师母回复说,斯坦顿「误用[一封给别人的私人信件]我的话,就如许多人滥用圣书,不仅伤了他自己的心灵,也伤了他人的心灵。……斯坦顿弟兄利用我写给他人的信件,滥用了那渴望帮助他的人一番善意的努力。」
另外她意识到她那被误用的内容,可能「看似」支持斯坦顿的结论。然而「那些人分解她的作品,仅为支持他们自己的理论或观点,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他们不会蒙福受益的。」31
斯坦顿事件和怀爱伦的应对(为教友排忧解难)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性的例子,那就是如果忽视时间和地点的因素,那么汇编一个有价值的著作也可能是非常有害和迷惑人的。32
·规则三:要理解不同时间或场合的劝勉或教训之相互关联,就必须认识潜在其中的准则。
先知说话是要传达真理,或是作为一个原则或作为一个策略。原则是普遍性的,意即它们适用于男人和女人;它们是永恒的,意即它们是相关的、有效的。然而策略是对永恒而普遍之原则的适时应用。原则决不改变,但是策略随环境而改变。因此策略可能以一种该先知从未料到的方式来应用一个原则。33
怀爱伦十分清楚普遍原则与因环境而变化的策略之间的区别:「那些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人所说的话,不能够在其它的情况下对他们说。」34她同时代的人认识到,怀师母多引用原则激发读者的才智,而比较少就问题具体地进行解说。35
明白原则和策略之间的基本区别,有助于避免误用圣书或怀爱伦著述。下列主题说明,运用怀师母的勉言,需要结合上下文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教女孩束马具驾马车。怀爱伦为一学校课程写概要时写道:「女孩子若能学习怎样驾车驭马,使用锯、锤、耙、锄等工具,她们就必更能应付生活上的紧急需要了。」36这是一项原则,还是一个策略呢? 很明显,这个原则是很清楚的:女孩应该「能应付生活上的紧急需要。」
这个勉言是在20世纪初写的,当时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靠务农为生。由于许多包括安全在内的实际原因,女孩学会如何「束马具驾马车」而不单留给男孩子做,这是此原则最好的应用。如今在中学或学院开设汽车机械学和驾驶员培训课程,是这一原则最好的体现。
入学年龄。1872年怀爱伦写了她有关基督徒教育的第一篇论文。37谈及学生入学的年龄时她说:「在儿童8岁或10岁以前,父母应是他唯一的教师。……儿童8岁或10岁以前的唯一课堂,应当在露天盛开的花卉和自然的美景之中。」38
这勉言作为复临信徒小学的一般规则达30年之久。1904年加州圣海伦娜的地方学校董事会与教会开会,怀爱伦出席其间,讨论入学年龄议题。39原则很快显现:(1)孩子们的发育各有不同;(2)理想情况下,父母应该是他们孩子幼年期8-10岁的老师 (这样显示了孩子发育的不同);(3)如果父母不能适当管教他们的孩子,那么让孩子受教于一位老师会更好——不仅学纪律而且学知识;(4)如果父母都工作,那么孩子在有约束环境的教室比在一栋空房子里强;(5)考虑到圣海伦娜疗养院的声誉,如果孩子们一整天不受管教,「到处溜达、无所事事、恶作剧以及诸如此类」,那么[提前入学]对大家都好。
因此基于原则,考虑到孩子们的利益以及他们对疗养院声誉的影响,政策改变了,圣海伦娜教会学校自此开始接收年幼学生。
对脚踏车的狂热。20世纪初,「美国人盛行一种消费,这个消费热使他们没有时间和金钱关心别的。……这个大而新的吸引力是什么?为了找出答案,商人们只好留意观察窗外呼啸而过的客户。美国人发现了脚踏车──这个能给每个人带来极大享受新自由的东西。……脚踏车开始作为富人的玩具。……那时最高档的脚踏车值150美元,相当于今天一辆汽车的价钱。……每个家庭成员都想要一辆『自行车』,而且整个家庭积蓄常常用在这种需求上。」40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怀爱伦所写的勉言:「你们必要为花在自行车、服装和其它不必要之物上的金钱交帐。」41她更进一步地说明高消费的原则;她警告人要警惕那「使人着迷的」竞争和「成为最棒」的欲望。42
因此她那有关自行车的政策(如果换作今天的背景,就会很奇怪,甚至很荒谬),是基于明确的圣书原则。明智且均衡的开支和避免竞争,是自古至今指导我们消费的原则。如果怀师母今天还在世的话,她可能会将此原则侧重放在人们花钱买奢侈品、汽车、运动器械、电子设备或衣服的事上。
运动。很遗憾,有些人在摘录怀爱伦有关运动的描述时,忽略了她均衡的观点。1895年她警告那些「沉迷于娱乐、比赛游戏、拳击表演」的学生:他们「向世界宣布,基督不是他们的领袖。上帝因此发出警告:」然而下一句显示她认识的话却常被疏于引用,「然而那在另一面有危险走入极端的,却使我倍感担忧。」43
举例来说,完全排斥运动就是偏离了怀师母的观点。1870年代初期,她劝告父母和老师应该接近他们的孩子和学生,而且如果他们会「关怀他们一切的努力,以及他们一切的游戏,有的时候也要在孩子中间作孩子,就使孩子更加快乐,并能获得他们的爱和信任。」44
在另一场合怀爱伦写道:她并不「指责简便的球类运动。」她关心的是球类运动和体育运动,「会有行之过度的危险」。在下文中,她解释了行之过度的意思。45
在此所学的教训是,因为怀爱伦著作的读者常常出现两极分化,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她对某个主题的观点,我们就应该对她的思想有个全方位的认识。
肉食。前面我们研究了怀爱伦的健康原则,和她对这些原则的运用。46在这里我们要再一次强调,她在17岁时是一位垂死的肺病患者,度过极其严酷的一生,却比她同时代的人更长寿。她的公开秘诀之一,就是对原则和策略的区别认识。
从许多已知的例子,让我们再一次回顾她如何讲到肉食──她年轻时最爱吃的食物之一!本书第27章描述到1863年,当健康信息临到她的时候,她热切地接受了它,有些信息让她直接抛弃了一些个人习惯和嗜好。我们也注意到,她偶尔也不遵循自己平时戒肉的习惯。然而1870 年她声明,自从1863年接受健康异象以来,她一直依照原则行事:「自从我实行健康改良之后,我的饮食没有改变。自从这道理的亮光从天照射在我的路上以来,我没有退后一步……我按照原则拼弃了这些东西。从此之后,弟兄们哪,你们再也没有听到我提倡什么必须收回的健康改良的极端见解了。除了我坚持到今日的亮光之外,再没有推动其它什么亮光了。」47
怀爱伦忠实遵循的健康改良基本原则是什么?(1)在超越个人所能控制的环境之下,尽其所能;(2)避免食用有害的食物,例如酒、烟草和毒品; (3)明智地享用有益健康的东西——自我控制;(4)在饮食上不可划出任何截然分明的界限,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身体需要或找到最佳饮食的条件;(5)为属灵的目的遵循健康实践,而不是为赚取上帝的悦纳(律法主义者);以及(6)从起因到结果进行推理。
健康改良方针来自那些原则的选择。如果素食主义是一项原则,那么我们会对上帝让以色列人吃逾越节羔羊的命令产生疑问。我们也会疑惑为什么祂还要分洁净的和不洁净的肉。我们如何理解主所设立的吃逾越节羔羊的习俗,以及祂与门徒一起吃鱼的故事?
素食主义是一个策略,一个明智的策略,在世界的科学实验室中不断给予肯定,而且在流行病理学研究中,显示了食素者和食荤者之间患病率的惊人差别。48基督徒的责任是「吃最有营养的食物」,并使每个人在「已知的义务」49的基础上,选择应用这一原则。有时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不得不选择好的食物来代替那最好的食物,或甚至选择那危害较少的食物以避免较大危害的食物。虽然原则不变,但是方针或应对方式可能因环境而改变。
在校谈恋爱。一些人误解怀爱伦关于在校期间约会恋爱的勉言,他们没有注意到学生年龄上的问题。一部分教训是特别给阿旺代尔学院的,那里许多学生还处于高中年龄:「我们已经致力于检查学校中的每件事,如偏袒、依恋和求爱的事。我们已经告诉学生,我们不允许这些头号麻烦缠上他们的学业。在这点上,我们坚如岩石。」50
她的某些观点也关系到战溪学院的学生,那里高中生和大学生混合就读:「学生到这里来,不是为了制造爱慕,沉溺于调情或求爱,而是为了得到教育。如果在这方面允许他们随心所欲,学院的风气将会败坏。有些人把他们宝贵的学生时代,用在私下的调情和求爱,无视师长的警告。」51
怀爱伦是否给年长、成熟的学生相同的勉言呢? 如果不是在致力于基督复临目标的基督教学院找配偶,那么年轻的基督徒要在哪儿找到他们一生的配偶呢? 怀爱伦在某些场合阐明了一些给予青年人的求爱原则,也供学校课程作指南。例如:「在对待学生的事上,我们必须考虑到年龄和性格。对于年长的和年幼的不可一视同仁。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给予那些老成练达、大家信得过的成年男女,一些青年人所没有的特权。年龄、身分和智力,都必须加以考虑。我们必须聪明地考虑我们的全部工作,但我们决不可减少对各年龄层学生的关心和照顾,不可放松禁止青年和未成年的学生那种无益和不妥当的结合。」52
·规则四:如果我们分析原则和策略中所存在的差异,就必须使用常识和圣洁的推理。
在1904年圣海伦娜学校董事会上,怀爱伦发表的评论再次强调释经学原则,这个原则有助于应用原则于政策。她注意到,教友们教条地、不加思索地采用她的话:「嗨!怀姊妹已经如此这般说过,因此要原原本本地照这行事的。」
她回应:「上帝想要我们都有常识,而且祂想要我们从常识中思考。情况因环境而改变,环境也改变事物的关系。」53
基督教是一个有理性的宗教。上帝不仅将人对祂恩典的响应能力(与不回应的能力)植于人的身上,也将因果推理的能力深植于人的身内。怀爱伦曾经在许多场合说过:「上帝已经赐给我们许多能力,借着教育使其得以巩固、发展和运用。我们应该推理反思,谨慎留意因果关系。如果这个得以实行……那么他们可能对上帝创造他们的意旨做出完全的响应。」54
她并不认为推理是是非曲直的最终裁判。对她来说,推理是理解上帝劝告合理性的能力,以及对顺从与违背那劝告之后果的反应能力。她是这样描述上帝的意志和人的推理能力之间的关系:「真宗教和理智应当作为我们的引导。」55对她来说,圣洁的推理和常识实际上同义。
推理和极端。无论是神学、法律、伦理、音乐、美术或宪法等,各类学科都受极端之人的困扰。我们称之为法利赛人或撒督该人、保守派或自由派、文字主义者[直译论者]或象征主义者[意译论者]、冷淡派或狂迷派等。在哲学和宗教范畴,我们称一方为客观主义、另一方为主观主义。56
真理(如同原则)不是在两个错误之间的某种平衡。借着我们对极端者固守真理的认识,使真正的真理凌驾于两个极端错误之上。57然而真理排斥每个极端所持的精神或错误。如果人们认识到他们对手含有的真理要素,那么奇妙的情景就会出现——成就和睦、实现安慰、达成真正的合一。真合一不是行政干涉的结果,也不是委员会的决议;合一建立在普遍公认的诠释原则之上。
同时,涉及策略(不是原则)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例如涉及服装问题,怀爱伦写道:「在这些事上,有个中间立场。哦,我们完全可以明智地找到并持守。」关于饮食她说:「取中庸之道,避免一切的极端。」58
但避免极端不单单是件智力上的事,一些人可能在理智上理解原则和策略之间的正确关系,但是在情感上他们倾向于极端。即使他们推行正确的策略,他们可能又会极端于或热或冷。即使他们的策略是对的,怀爱伦仍然指出他们的问题:「我们已在经验中发现,撒但若是不能把人捆绑在冷漠的寒冰中,就会设法把他们推进狂热的烈火里。」59
一位受尊敬的老一辈复临神学家回忆,他在实行怀爱伦健康原则时,无意地陷入「狂热的烈火」中。安菊生(M.L.Andreasen)年轻时销售属灵书籍,靠格兰诺拉麦片度日。他随身带麦片每日两次泡水吃。
当有人从怀爱伦一本书里读到人「吃太多」的教训时,他就到处寻找,找到那份说明的充分证据。于是出自于对新亮光的忠诚,他把每日食物定额减掉一半。不久之后,他自己在《证言》卷二第374页读到:「你吃太多。」这引起他再一次思考。「他应该再一次把他的每日定额减少一半吗?」
此后他渐渐明白了。他诚实且想做正确的事,他此时因自己「有点好的判断力」而感谢上帝。60
因为怀爱伦好几次提到「[每日]两餐比三餐好」61,有些家庭将这话作为规则用于每个人,包括那些在疗养院的人。在有关疗养院的事上,怀爱伦指出该怎样将原则与策略和环境联结在一起:「如果在疗养院中免掉第三餐,其后果是赶人离开这里,而这显然是你们的责任。我们必须记得,虽然有些人以只吃两餐为宜,但也有些人每餐吃得不多,而在傍晚时却觉得需要吃些东西的……[除去第三餐可能]害多于利的。」62
1867年,怀师母回答了一些关于健康改良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对健康改良存极端观点的弟兄姊妹,是否身处危险之中?」她回答:「在所有波及大的改革中都会发生。……它是上帝的计划,那些适合于这项工作的人,应该审慎认真地进行健康改良,如此让人们自己解决他们自己灵性与上帝间的问题。那些在各方面都有资格的人,他们教导人相信并顺服主,这是他们的义务,而其它人都应该缄默而受教。」63
总之,释经学第四原则,在原则与策略的联系上诉诸于常识。这不仅需要稳固的思想,还需要均衡的情感。怀爱伦说得好:「有一等人总是想转偏离主题,涉新猎奇;但上帝希望所有的人都冷静周到地选择我们的言辞,与这时代严谨的真理保持一致,在向人传讲真理的时候,尽可能不带强烈的情绪,同时又保持应有的强度和严肃性。我们必须提防引起极端,不要鼓励过于狂热或冷淡的情绪。」64
·规则五:必须确定,所引内容的确是被引用的作家所写
每一位公众人物都有问题要面对一些人,这些人顽固地认为自己「知道」某讲者或作者的话。这个「信念」可能如人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而讲者或作者必须设法为自己辩护,以免被误解或扭曲。显然这争执的人对自己「引用」的话没有任何依据,他/她常常是从协力厂商或第四方获得的讯息。我们经常称这些曲解的记忆和误差为「伪证明」。这个问题从怀爱伦早期服务开始,就一直困扰着她直到今天。那些误认为是她所写的内容中包括:(1)其它行星的居民正采集水果给前往天堂途中因安息日逗留的赎民。(2)她看到,当乌利亚•史密斯写《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之要义》时,有一位天使站在他身旁启示他;(3)圣灵是或曾是麦基冼德;(4)她指明某山区为大艰难时期安全的避难所;(5)她曾点名某些城市等地方会被地震、火灾、洪水等灾祸毁灭;(6)基督将会在半夜回来;(7)不可吃蛋(忽略紧跟的上下文和许多有关不同环境的描述);(8)她会是那14万4千人中的一员;(9)实质的黑暗将会笼罩全球,作为宽容期结束的信号;(10) 在宽容期结束前,基督最后的中保工作是给那些已离开教会的孩子;(11)我们活着就像还要活上1000年,同时又要像我们明天就要死去。(12)整个教会与各个联合会将会背道等。65
·规则六:虽然作者甚或先知他们不会自相矛盾,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他们也有成熟渐进的经历,也就是当他们能够明白真理时,真理才会迅速地向他们展开。
除了关注规则三所提到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这个规则说明学生了解先知生活的其它层面。
怀爱伦清楚地教导,对于上帝的民,上帝会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最快速度,引领他们接受深入的真理。以色列的历史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显示上帝是按人现在的状况对待他们,而不是按他们将来会有的状况。66众先知也是这神圣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负责在上帝的民准备好接受真理时,将真理展现给他们,他们自己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保罗不但比约珥或戴维更清楚救赎的计划,而且他的人生经历了这「展开」的过程。67
有些人称这个过程为「渐进的真理。」这个名词用来描述一个人对属灵真理逐步认识的过程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把它用于演变发展的背景,也就是人类通过累试、错误,经历正、反论题到综合论题以达到人类理解的进化,这样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一旦人们准备好接受真理,那么上帝教育人类的方式不仅包括恢复失传的真理,而且展示进一步的真理。演化过程被认为人类从无知到有知的成长过程,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引出所谓万能知识。68
个人与团体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多数人明白这个过程在他们各自生活中的运作。如果我们在恩典中不断成长,那么我们十年前所知道的上帝对我们个人的旨意远少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无疑,我们都想校正自己在十年前曾经说的话,尽管当时我们认为很明智!69
然而有些人会说,「先知与我们不同。先知55岁时不需要对他们20岁所说的话进行『澄清』和『补充』!」这一观点来自字句式默示的看法。我们不可忘记,上帝是对「身分和职业不同,智力和属灵的天赋也不同」的人说话。70个人差异的「广泛」范围,也反映在一个人在他少年期和成熟期之间对真理领悟上的广泛「差异」。
虽然真理的核心始终是不变的,但是一个人的洞察力是可以扩展的。在后来的岁月里,成熟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可能对该核心信息有着不同的表达。1906年怀爱伦回想起她的学习经历:「60年来我一直在与上天的使者进行交流,我在不断地学习圣洁的知识,学习上帝如何拯救世人脱离错误,归向上帝的亮光。」71先知们都很谦卑,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看到上帝的荣耀。谦卑的先知很容易认识到他们的新领悟都归于上帝的恩典。「但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4:18)72
这成长的原则充满所有的受造物。它解释了保罗对哥林多人的呼吁:「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 3:18)文中隐藏着这律:「这就是人心变移的定律──人常注意什么,就变成什么。」73因此,年轻的爱伦•哈门在面对生命中的选择时,为了得到上帝的引领,她越勤奋地读经祷告,于是她就「转换」而「改变」——她也因此越发认识上帝的品格和祂的道。74
故此,如果让那成长的原则渗入到我们对怀爱伦(或圣书)的研究中,那么我们就会对她传讲的信息有更深入的感悟。我们可以看到她传达信息的感悟能力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当我们把她早期对善恶之争起源的描述,与后来同一内容在《先祖与先知》里的描述进行比较时,可见一斑。75
因此,当读者在《先祖和先知》中感受到一幅比《圣灵的恩赐》(1858)中所描绘的更为深广的景象时,他们就会认识到那释经学的原则---与其它人一样,先知在属灵上的领悟力也是在不断的增长。属灵领悟力的增长,会帮助先知更为明确地说明上帝要传达给人类的信息。这个原则是对耶稣世间经历的最佳描述。路加描述了耶稣的成长,以及祂与人属灵分享的成熟能力:「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76
·规则七:在某些情况下,在明白某事件背后的真相之前,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个事件的经过有所了解。
这规则可能听起来象是违背合理的推论,但是门徒们在耶稣复活后所面对的,是一个不信的世界。如果门徒们没看到空着的坟墓,或者在耶稣升天前40天内他们没有遇见耶稣,那么谁会相信他们?同理,在19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早期的复临信徒「经历了」爱伦•哈门超自然异象与她在不断壮大团体面前的权威逐渐增长的过程。77
1896年末怀师母在澳洲时,不得不给约翰•贝尔(John Bell)回信,因为约翰•贝尔当时正大力传播一个会导致分裂的信息,那是有关启示录14章三天使信息将会在何时应验的信息,本质上他认为那是未来的事。信中就释经学的第七规则,她很有见地地写道:「他的奇特观点乃是真理与谬误的混杂。他若曾经历上帝过去40年引领其百姓的经验,就会得着更好的预备,正确地应用圣书。真理的伟大路标指示了我们在所预言之历史中的方位。当小心地保护这些路标以免遭拆毁,被带来混乱而非真亮光的理论所取代。」
「然而我们还一时听到这些声音说:「这是真理;」「来跟从我,我掌握了真理。」但却有警告临到说:『我没有打发那些先知,他们竟自奔跑;我没有对他们说话,他们竟自预言』」(耶23:21)。
她以关注第七规则结束了这5页的回信:「许多似是而非的道理纷纷出现,对圣书加以曲解和误用,引人堕入危险的错误中。我们很清楚每项真理如何被确定,并盖上帝之灵的印记。……主的带领是显著的,祂真理的启示也极其奇妙。天上的主上帝一点一点地确立了真理。当日的真理也是今日的真理。」78
后来怀爱伦对当时正在澳洲传授的「未来主义」,作出更为深入的响应。她再次强调复临信徒必须重视经验的作用:「主不会引导现今的人,撇弃圣灵感动祂仆人在过去宣讲的真理。……但是对于那些在主的工作中没有经验的人,主并没有给他们负担,让他们对祂已藉圣灵感动其所选仆人去解释的那些预言,作出新的解释。」79
当真理显露时,拥有经验就成为坚如盘石的基础,这不只对于那些初次经历的人,对那些后来想在自己的真理系统里「再次经历」的人,也是如此。真理无论何时被发现,「接合」先前的真理,如同树枝「接合」树干,真理是连贯一致的。
·规则8:圣书或怀爱伦著作里,不是所有的内容只浏览一遍就能够理解,
甚或经历多年的学习也可能不会明白。
这个思想对于那些爱追根究底的人来说,可能有些奇怪。但是试想天文学家和神经外科医生(或遗传密码研究者、微芯片专家等),他们把一生投入其中扩展知识――然而他们越深入,就越敬畏展现在眼前的新知识。当真正的基督徒绞尽脑汁80也无法明白之时,他们也会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旁。特别当他们在琢磨圣书故事(和怀爱伦的著作),诸如上帝的性质(不是上帝的品格,已经多有启示)、为什么罪会发展起来、基督怎样道成肉身、重生是如何运作的等诸如此类的主题——他们承认这些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太深奥了。」他们忆起我们不应该「因不能了解祂旨意的奥秘而怀疑祂的道。」81
一个人由于自己认为必须明白一切而强解经文,必会导致曲解圣书。或者由于圣书或怀爱伦著作的某些内容不易理解,就擅自删除或忽略,这样也会损害一个人对真理的认识。
尾注
1.《信息选粹》卷一,第44页。2.见T•霍塞尔•杰米逊,《你们中间的先知》(T.Housel Jemison,A Prophet Among You)(加州山景太平洋出版社,1955年)第438-450页。
3.哥白尼颠覆旧统,确立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令天文学家(及其它所有人)的世界观脱胎换骨,而在此之前,盛行于世的科学思想又是什么呢?请读者们仔细想想。另外再想想那些致使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失血而亡的医生们,他们在医学上的思维模式,使其无法理解微生物原理,甚至无法明白水疗法极有可能治好他的肺部感染。对于寻求真理的人而言,首要责任之一,就是要检测一下用来搜寻真理的透镜。我们用什么透镜(思维模式或世界观)来观察,就决定了我们将如何看待那些所谓的『事实』。阿弗烈•诺斯•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说得好:「当你在评价(或诠释)某一时代的哲学时,对于那些其倡导者深感非捍卫不可的学术观点,一开始就要淡而视之。同一时代不同哲学体系的追随者,会不知不觉地预先设立一些基本假定。这些假设来得如此顺理成章,以致于人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假设什么,因其从未想过用其它方法来为自己立说。仅建立了几套数量有限的哲学体系,可能就是由于这些假设的存在。」《科学与现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纽约曼托出版社,1952年)第49、50页。
4.见本书第32章。
5.正如《马太福音》16章所记载的,态度决定了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如何看待耶稣。他们在脑子里给弥赛亚预设了一个固定模式,如果这位年轻的加利利教师跟这一模式对不上号的话,他们就会望向别处——他们确实是这样做了。如果某人因固守科学的思维模式而不相信神迹,那么圣书就成了一本民间小说。如果某人不相信上帝通过异象对男人或女人说话,他就会设法搜寻各种原因,以图另作解释,好将异象之奇化为乌有。这种情形还会继续下去。
6.《信息选粹》卷一,第42页。
7.《信息选粹》卷三,第52页。
8.「我所领受的亮光,我已经写了出来,其中有许多如今正从已发表的书刊中照耀出来。我已出版的作品都与我现在的教训和谐一致。」《评论与通讯》1906年6月14日。
9.《证言》卷一,第549-551页(1867年)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还必须运用「第二条释经原则」。
10.《给传道人的证言》(1982年)第180、181页。
11.《历代愿望》第785-787、833、834页;《早期著作》第184、185、208页;《善恶之争》第18、667页;《信息选粹》卷一,第304-308页。
12.《早期著作》第285页;《善恶之争》第637页。
13.《证言》卷二,第362、400页。请注意《证言》卷七,第135页、卷九,第162页和《服务真诠》第320页有益的教训。
14.「你们若切望知道主借着她启示了什么,就要读她已出版的著作。」《证言》卷五,第696页。见乔治•赖特《解读怀爱伦》第121-123页。
15.《证言》卷三,第471页。
16.《信息选粹》卷三,第217页。见第345页。
17.《信息选粹》卷一,第57页。
18.《举目向上看》第30页。
19.《怀爱伦信函》1896年第4号,《怀爱伦文集》卷十七,第185、186页(1896年)收录。
20.《怀爱伦信函》1898年第77号,《怀爱伦文集》卷十七,第216页(1898年)收录。
21.《证言》卷三,第492页。
22.《怀爱伦文稿》1901年第37号,《讲道与谈话》卷二,第159、160页收录。另见乔治E赖斯「教会:上帝之声?」刊于1987年12月的《传道》第4-6页。
23.《怀爱伦信函》1901年第54号,《怀爱伦文集》卷十九,第146-148页收录。
24.《证言》卷九,第261页。
25.《评论与通讯》1868年3月17日。
26.《先知与君王》第626页。
27.《信息选粹》卷三,第29页。
28.《布道论》第256页。
29.怀爱伦在写给教会的第一本证言写道:「有些人已采用了不聪明的方针,在向不信的人谈论自己的信仰而被人索问凭据证明之时,他们只读了一段异象的话,却不知去从圣书中找证据。我看出这种做法是矛盾的,并使不信的人固执成见而抗拒真理。对于那些从未见过异象及不知其灵意的人,异象是毫不重要的。在这等情形之下,是不应该提到异象的。」《证言》卷一,第119、120页。另见《证言》卷五,第669页。
30.《评论与通讯》1893年8月22日至9月12日。见本书第31章。
31.《给传道人的证言》第32-62页。
32.「我知道很多人按自己的意思解释主所赐的证言,脱离上下文,随心所欲,断章取义,东拼西凑,可怜的生灵就这样被迷惑了。如果他们能阅读信息的全文,就会看明正确的含义,不再胡涂了。……到处都有怀姐妹言论的传言,这种话越传就越离谱。如果怀姐妹有话要说,就让她自己来说好了,没有人奉命担任怀姐妹的代言人。……让怀姐妹来传达她自己的信息吧。」——《信息选粹》卷一,第44、45页。「那些没有行在信息亮光中的人,可能会从我的著作中搜集那些能取悦他们的、符合他们人心判断的只言词组,然后将它们从上下文中抽出,摆在人的推理旁边,使我的著作显得赞同其所谴责的主张。」《怀爱伦信函》1906年第208号,怀阿瑟《给余民的信使》第86页引用。
33.见本书第3章。
34.《证言》卷三,第470页。
35.怀威廉在写给泰特(A.O.Tait)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谈起了有一次她母亲应邀参加联合会会议。他讲到为了倾听怀爱伦的意见,他们是如何仓促进行这场讨论的:「你是完全明白的,母亲从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她尽力阐明原则,并道出业已向她显明的事实,以便帮助我们能理性地学习这一课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怀阿瑟《怀爱伦的著作》(The Ellen G. White Writings)第165、166页引用。
36.《教育论》第216、217页。
37.《证言》卷三,第131-160页;《基督教育原理》第15-46页。
38.同上,第137页。
39.有一份记录怀爱伦在学校董事会讨论中发言的逐字报告,收录在《信息选粹》卷三,第214-226页。
40.《读者文摘》1951年12月。见乔治•赖特《解读怀爱伦》第100-102页。
41.《给传道人的证言》第398页。
42.《证言》卷八,第51、52页。
43.《基督教育原理》第378页。
44.同上,第18页;另见《证言》卷三,第134、135页。
45.《复临信徒的家庭》第498、499页。
46.见本书第27章。
47.《证言》卷二,第371、372页。「我将这些事摆在人们面前,想到的是一般的原则。」《论饮食》(1897年)第493页。1904年,76岁的怀爱伦说她比「年轻时」更健康,并将这种进步归功于「健康改良原则」。同上,第482页。1908年,针对有人称她没有像「笔下所提倡的」那样遵循健康改良的原则,她作出了响应。她直言不讳地写道:「据我所知,我还没离开那些原则。」同上,第491、492、494页。1868年3月17日的《评论与通讯》刊登了一篇怀雅各布撰写的社论,是针对那些在持守健康原则时过于僵硬死板的人。社论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逐字启示的模式造成一些读者采取极为苛刻的立场。
48.见本书第28章。
49.《证言》卷九,第163页;《信息选粹》卷一,第396页。
50.《怀爱伦文集》卷八,第256页。
51.《证言》卷四,第432页;另见《证言》卷五,第109页。
52.《给家长和教师们的忠告》第101页。见穆恩(Moon)《怀威廉与怀爱伦》第359页。
53.《信息选粹》卷三,第217页。见本书第34章。
54.《思想、品格与个性》卷二,第436页。
55.《思想、品格与个性》卷一,第148页。
56.《证言》卷一,第425页。
57.见本书第22章。
58.《论饮食》第211页。古希腊人常说,实行节制(「凡事适可而止」)就是在寻求「中庸之道」。
59.《教会证言》卷五,第644页。
60.弗吉尼亚•斯坦威格《公平》(Virginia Steinweg,Without Fear or Favor)(华盛顿《评论与通讯》出版社,1979年)第53、54页。
61.《论饮食》第141、173页;《证言》卷四,第416、417页。
62.同上,第283页。「一般说来,一日两餐的做法有益于健康,但有时需要第三餐。不过要少吃,而且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饼干、烤面包、水果或麦片,都是合适的晚餐。」《服务真诠》第321页。
63.《评论与通讯》1867年10月8日。
64.《给传道人的证言》第227、228页。
65.关于伪造的怀爱伦言论,详见《怀爱伦著作综合索引》卷三,第3189-3192页。
66.关于逐步适应的原则,详见本书第3、24、26、27、36章。
67.「圣书中存在奥秘,不是因为上帝要掩盖真理,而是因为我们自己软弱无知,以致无法理解和掌握真理。这一事实需要经常反复强调。不是圣书要限制我们,而是我们的能力限制了我们。」《时兆》1906年4月25日。
68.「历代以来,借着与上天交通的方法,上帝已经为祂的儿女施行祂的旨意,将恩惠的道逐渐向他们的心灵展开。祂将真理传授给人的方式,可以用以下的话比喻:『祂出现确如晨光』(何6:3)。那乐意领受上帝光照的人,必能逐步长进,好像黎明的曙光渐渐达到正午的辉煌一样。」《使徒行述》第564页。
69.「上帝要不断地将祂圣言的真理向诚心寻求祂的人展现。」《时兆》1906年4月25日;「祂应许将有圣灵光照祂的门徒,使上帝的话不断地向他们展开,于是他们就能发挥圣书的真理,使之呈现出新的荣美。」《天路》第127页。
70.《善恶之争》第6页。
71.《今日偕主行》(This Day With God)第76页。
72.「不管是谁,但凡细读了她的书面作品——从少女时代那孩子般的作品起步,再逐渐读完她那艰苦奋斗、稚气未脱的、青年时代的作品,直至读到她那高雅、雄辩、感人至深的晚年作品——都会感到她的眼光及表达能力一直在稳步前进,也会忆起在上帝的圣手下,她没有消极地等候圣灵的倾降,而是在对其生命力的操练中,由圣灵推着前行,获得了她的能力。」 A.W.斯波尔丁《起源与历史》卷一,第76页。
73.《先祖与先知》第91页。
74."我们仰望耶稣,就必对上帝有更清楚的认识。借着仰望,我们身上会发生变化。我们就会出自本能地表现出仁慈和对同胞的爱来。」《天路》第355页。
75.见奥尔登•汤普森(Alden Thompson)「怀爱伦的神学:善恶之争的故事」,刊于1981年12月31日的《复临评论》。
76.怀爱伦虔诚地谈到了基督在属灵和心智上的长进:「体力和智力也循着儿童发展的规律渐渐发育起来。……祂既然要像我们一样获得知识,则祂对于圣书的精通和娴熟,就说明祂幼年时是如何勤读上帝的话的。……当耶稣寻求明了事物的根源时,上帝的言语和作为的意义就向祂展开了。……从智力初开之时起,祂就在属灵的美德与真理的知识上不断地长进。……借着祷告与上帝交通,我们的智力和道德的能力就能发展。我们若在属灵的事上培养思想,我们属灵的能力也就加强了。」《历代愿望》第69-71页。
77.「起先认为不过是一位少女对神秘事物的嗜好,后来却认为是一位权威先知的启示,这种认知过程的转变,自始至终都受益于潜藏在复临信徒间的哲学假设。跟摩门教的先知约瑟•史密斯不同,怀爱伦从不宣扬出自她个人的启示,也从未召集追随者;然而,她拥有一种十分独特的、被现今团体视为权威的宗教经验。怀爱伦的先知事工是复临信徒团体经验的体现,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布尔和洛哈特,《寻找圣所》第25页。
78.《信息选粹》卷二,第101-104页。
79.同上,第110、112页;另见《信息选粹》卷一,第161页。
80.见乔治•里德(George Reid),1991年11月份的《传道》。
81.《证言》卷五,第699页。「我们对圣书的理解还比较肤浅。终生虔诚研究神圣的启示,仍无法解释许多的问题。」《给作家和编辑的勉言》第82页;「在神圣的启示和自然界中,上帝向人显示衪的奥秘以博取他们的信仰,这是必然如此的。我们尽管永久探寻,永久追求,永久学习,仍是无穷无限的。」《证言》卷八,第261页;「关于祂的旨意,我们所能明白的,只是那些使我们知道了与我们有益的部分;除此之外,我们必须仍旧信赖全能者的权力,统管万有之父的慈爱与智慧。」《证言》卷五,第699页。
学习思考题
1. 学生应当运用外在证据的哪八个规则,来理解圣书和怀爱伦著作?
2. 为什么本质上不可忽视这些规则的任何一项?
3. 如何运用「时间、地点和环境」的诠释原则,解释怀爱伦的许多参考书在今天看来很难理解?
4. 关于理解一般诠释原则的背景,请参看考格哈德•F•哈瑟《圣书阐释原则》(Gerhard F.Hasel, Principles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注:此书没有中译本)
35释经学4 圣书作者与怀爱伦的共同特征
「因为圣书很少受到重视,上帝便赐下一个小光,以引领男女老少就近大光。」11903年早些时候,怀爱伦对文字布道的衰退深感忧虑,她为《复临评论》撰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她表达了对《天路》宣传成功的赞赏。2她还写道:「怀姊妹不是这些书的创作者,其中所含的教训,乃是上帝交给她的毕生工作。这些书含有宝贵的、安慰人心的亮光,是上帝施恩其仆人传给世人的。」
接着她进一步阐述了上帝的亮光和她著作之间的联系:「主已赐给祂的子民许多指示,例上加例,律上加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既然人们很少听从圣书的话,上帝就赐下了一个较小的光,要引导男男女女归向那较大的光。」3
怀爱伦视圣书为「大光」这是毋庸置疑的。她早期到晚年的作品中,有大量高举圣书的材料,例如:「人应当接受圣书为启示上帝旨意的永无错谬的权威。它是品格的标准,真道的启示者,和经验的试金石。」4
她清楚地明白她的著作和圣书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仅高举圣书,也要「吸引人心来归向圣书」,呼吁「关注被轻忽未顺从之默示的圣言」,「将启示的真理生动地印刻在人的心中」,「唤醒人心,使之无可推诿」,「展示普遍的原则」并「涉及生活细节,使软弱的信心不至死亡。」5
说明「小光」的三个比喻
怀爱伦为什么说她的作品是「小光」呢?在过去几年里,有三个比喻用来作解释:·「检测工具」和「被检测者」。在马里兰州盖士堡的国家标准局里,陈列着国际原型米第27号,自1893到1963年,它一直是线段测量的国家参考标准。它是由90%的铂和10%的铱做成的。现今国家标准是由更准确的方式——通过电子启动氪--86原子核发光来定量的。如果有人对自己的「尺码」没有把握,可以用国家标准与之比对。
这里的含义很明确:国家标准就是「大光」。国家标准的副本(也称「工作标准」)或工业器械所具备的精密和精确度要达到「大光」的标准的,这就是「小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副本」的功效相当于国家标准。一个原型标准(大光)的存在,是为了测试其它所有量度标准(小光)——但是如果当地的尺码(小光)已通过了「测试」,那么它的可靠性并不亚于那「大光」。因此在实际用途上,这尺码与马里兰州盖士堡的铂铱尺同样可靠。6
·40支蜡烛与一支蜡烛的比较。这个比喻是――圣书是由大约40位作者写成的——也就是40支蜡烛;怀爱伦是一支蜡烛。因此圣书就成了「大光」。7「大光」和「小光」一起发出足够的亮光驱逐黑暗。「大光」发出的亮光和「小光」所发出的亮光并无质的差异。
•国家地图与州地图的比较。许多公路地图册中,都有一幅两页的48州国家地图,后面才是本州岛各区地图。展示太平洋沿岸到大西洋沿岸之间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国家地图是「大光」;州地图,尽管它含概了更多的细节,仍是「小光」。「大光」和「小光」各有其功用,也都有同样的权威来展示真理。
望远镜的比喻。亨利夫人(S.M.I.Henry)是19世纪末基督教妇女节制联合会的一位出色的领袖,她在战溪疗养院疗养时,加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她很快便和怀爱伦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拥有共同的生活体验。亨利夫人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将安息日的真理介绍给基督教妇女节制联合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是推行星期日立法的领袖。
然而对于亨利夫人来说,接受一位复临信徒教会中的先知并非易事。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她认识到,怀爱伦的角色如同望远镜,透过它来看圣书。亨利夫人这个新的感悟发表在《健康》杂志1898年1月版:所有事情都取决于我们与这个望远镜的关系,以及我们怎样使用它。它本身只是一小面镜片;然而经过那神圣之手恰当的安装,设定适当的角度,按观察者的眼睛进行调整,在一个无云的场地它会展示真理,使人热血沸腾身心愉悦,为那渴慕者打开了一扇宽广的期望之门。它使星云成星座,遥远的亮光成一等星……人们对证言有误解,也不知如何运用。它们不是缀满无数真理之星的天空,但它们的确引导了人们,让他们的眼睛拥有能力,洞察上帝那奇妙而赋有生命话语的荣耀。
怀爱伦看到这篇文章,经过允许,她在澳洲再次出版了这篇文章。她认为亨利夫人「用人所能表达的言语,准确清晰」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圣书和她作品的关系。8对怀爱伦来说,圣书永远是「大光」,她的神学原则都是从这大光而来。
在启示程度上没有差别
圣书中提到至少有8位先知都为他们各自的时代著书,但他们的作品并未被收录在正典中。9圣书故事不仅从未暗示过他们所受的圣灵启示在质上有差异,而且它还说明了他们的作品拥有与圣书同等的权威。从他们如何领受信息,如何传达信息,以及同代人对他们的作品如何反应等方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差异。非圣书作者先知也代表上帝说话,并且他们同代人视其为上帝的代言人。如果有人提倡某些先知相对于其它先知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启示,那么接下来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谁来断定?一个未受圣灵启示的人,可以审判先知的工作,裁定他或她是第一、第二或第三等先知吗?预言的恩赐,正如其它圣灵的恩赐一样,「上帝又按自己的旨意」(来2:4)而非人的意愿,分赐给人。
1884年,为了使这个问题更清晰明确,全球总会会长乔治•巴特勒在教会的报纸上撰写了10篇文章,这些文章探讨了圣灵启示「程度差异」的问题。10
怀爱伦5年后才对此做出响应,目的是希望他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当有人开始引用巴特勒的观点并在战溪学院作教材时,怀爱伦写道:「在(战溪的)教堂和学校里,都讲论了灵感的话题。有限的世人竟妄自评论说圣书某部分是受圣灵感动,某部分不是。我蒙指示看到,《评论与通讯》上所发表的有关灵感的文章,不是出于上帝的感动。上帝也不赞许他们在学校里将这样的道理教导青年。当人胆敢评断上帝的圣言时,他们便是冒然闯入圣地,他们最好恐惧战兢,把自己的智慧当作愚拙隐藏起来。上帝从未指派任何人评断祂的圣言,挑三拣四,说这部分是圣灵感动的,那部分不是。证言也一直受到同样的待遇,但上帝不在这种作法中。」11
著作是启示或非启示的产物。先知有真的也有假的12,除了众所周知的圣俗之分,没有人可以把一位先知的作品,分解为「多」受圣灵启示的和「少」受圣灵启示的。一旦有人试图去做,那么他的推理就成了唯一的权威,于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推理比他人的更胜一筹。
多年来一直有人提出,怀爱伦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所受的启示,不如她书籍所受的启示。亦或提出她的信件是未受圣灵启示的,只有她出版的作品才受启示。1882年关于「藐视证言」的问题,她开诚布公地写了一封信,并在位于战溪的密西根教会中宣读:「可是现在,当我传给你们一份关于警告和责备的证言时,你们中许多人却说它仅仅是怀姐妹的意见。你们因此侮辱了上帝的灵。你们知道主如何借着预言之灵彰显了祂自己……这就是我多年来的工作。有一种能力在激动我,去责备并申斥那些我从未想过的错误。过去这36年的工作,究竟是出于上头的还是出于下面的呢?
「我去科罗拉多州的时候,心情因你而感到沉重,以致我在身体很软弱的时候,仍要写下好多的话,以便你在帐棚大会中可以宣读。凌晨3点,我颤巍巍地从床上爬起来,带着虚弱的身体写信给你。上帝借着我这个瓦器说话,你也许说这不过是一封信罢了。不错,这是一封信,然而却是出于上帝圣灵的感动,把所显示给我的事陈明在你面前。在这些信中,也就是我所作的见证上,我乃是把主所指示我的事转述给你。我在报刊上所写的文章,没有一篇是仅仅表达我个人的意见。这些都是上帝在异象中启示给我的,来自祂宝座所发的宝贵亮光。」13
正典和非正典先知拥有相同的权威
有人提出,按先知权威等级的不同来划分先知,这与前面所讨论的按圣灵启示程度划分一样,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这种将圣灵启示和权威按类划分的建议,会将先知降低到仅仅是传达灵感的、牧者般的角色或职责,而非拥有神圣权威的一位。有时这类将先知分类的提议,其实是基于正典先知和非正典先知之间的差异。在他们看来,非正典先知是牧者/灵感者,而正典先知是有权威的。
检验一下圣书故事中的论据。戴维相信拿单有多大权威?拿单怎样看待自己的角色,灵感式的还是权威式的呢?「耶和华差遣拿单去见戴维……。」(撒下12:1)。此后戴维(一位正典先知)与另一位非正典先知迦得——「戴维的先见」(代上21:19)之间出现了相似的经历。再一次,这位非正典先知了解自己的权威:「迦得来见戴维,对他说:『耶和华如此说:』」(代上21:11)「戴维就照着迦得奉耶和华名所说的话上去了。」(代上21:19)14
已故《评论与通讯》副编辑唐•牛弗尔德(Don F. Neufeld),在他最后一次的证道中说:「耶稣通过新约先知的见证,预测预言活动如诸多圣灵恩赐一样,会在教会中延续下去。换句话说,耶稣给祂子民的见证,不会因这本正典圣书的完成而终止。预言活动在正典完成后仍将继续。
「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无论是旧约时代还是新约时代,亦或是后新约时代,如果在所有预言活动中都是耶稣在说话,那么在逻辑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耶稣在某个时期说的话,比祂在其它时期说的话更有权威呢?.....
「例如,耶稣在公元1世纪所说的话与祂在公元19世纪所说的话相比,哪个更有权威呢?我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讨论圣灵启示的程度是毫无意义的,就好像谈论耶稣(通过预言之灵)在一代人中说的话,比在另一个代人中说的话有更多的启示一样。15
约西亚(主前621年)发现丢失已久的经卷时(可能是申命记,见代下34:14),他对其中上帝子民会因背道而面临审判的预言颤栗。他对他和他的领导者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国性的改革而感到困惑。他忠诚的宗教领导者——学者沙番,大祭司希勒家,和许多的利未人也同样很苦恼。他们都想要明白那应许厄运和祝福的圣书含义。他们可以从哪里得到建议呢?答案是女先知户勒大。16
约西亚赏识并且尊重他手下那些虔诚的学者和宗教顾问。这些受人信赖的领袖都蒙上帝圣灵的光照,但他们和约西亚一样,也需要一个更高的权威去诠释这些经文,使他们明白这些经文在摩西时代和在他们时代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为了这一权威,他们求助于女先知。
约西亚和他的顾问们认识到,「一个信息的权威来自源头。」他们也认识到,「其同时代先知的信息和圣书都具有同样的神圣根源。」比较怀爱伦和户勒大我们发现,两个人都「极力强调」圣书的重要性,两者都聚焦于圣书在当前的情况,两者都「高举」圣书,都「引导」人们把圣书运用在他们的生活中带来革新。17
共同的文学特征——事实与语法上的错误
所有的先知都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像所有人类的语言一样不完美,并且始终如此。先知使用本族、社群和时代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学习和旅行,他们理解和传达上帝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洞察力和沟通技巧的进步,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先知的角色。但先知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也会犯错误。有时他们记忆有误;有时发生口误;有时发生语法错误。马太引用旧约一个类似犹大的30个银钱的例子时,他把撒迦利亚写成了杰里迈亚,他犯了记忆或思维上的失误。同样,怀爱伦把林后5:14中保罗的话说成是彼得说的:「彼得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这就是驱动热心信徒即使面对艰巨的工作,仍然坚持福音事工的动机。」18
如果先知们的劝告无论因何种原因,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时,那么圣灵就会纠正他们。请注意,拿单改变他对戴维的忠告(撒下7);怀爱伦改变自己对关闭南方出版协会的建议。19
但是,圣灵不更正先知在运用他们沟通技巧时表现的人的局限性。20
圣书的启示模式与怀爱伦事工之间的联系
启示是上帝的工作,祂跟先知「说话」。默示显示上帝籍着先知向祂子民传达信息的多种方法。圣书的先知和怀爱伦至少用过6种默示「模式」。21异象模式。我们常常把先知与异象和梦联系在一起。22但我们也在上帝所谓的「显现」中,实在看到或听到天上使者的临格。我们想到摩西在燃烧的荆棘前,乔舒亚在耶利哥城前。另外「耶和华开他(伊莱沙仆人)的眼目,他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伊莱沙。」(王下6:15-17 )
这些异象和异梦常常是很形像的,先知们很难将其与现实区分开来。23以赛亚满有信心的说:「我见主……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赛6:1、8)。
怀爱伦曾经有过很多异象和异梦,就像当年发生在但以理和以西结身上一样,24这些异象和异梦的「真实感」使她不知所措。
见证的模式。有时上帝激动某些圣书作者传达他们的所见所闻,约翰在约壹1:1-4中举例说明了这点:「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有古卷:我们)的喜乐充足。」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就是见证模式的例子——他们不需要异象就可以记下上帝的信息。除了异象和异梦,这是圣灵用的另一种默示方式。
怀爱伦用这种见证模式写了许多篇文章。她在这种方式启示下所写的文章数量,与她在异梦和异象下所写的一样多。
历史学家模式。路加和马可不是在得到异梦和异象后写下福音书的。他们也不像马太和约翰一样,亲眼见到上帝的启示。一般认为,马可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彼得的「见证」。但马可并不是一个「目击见证者」,它是一个忠实的历史学家。
路加在他写给提阿非罗大人的序言中,坦诚地表明了他讲述福音故事的方式:「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路 1:1-4)
因此上帝用历史学家模式,要祂的信使用口头或书面的相关历史纪录,充实祂的信息。上帝提供信息,帮助信使找到合适的数据,使信息通俗易懂。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发现,25《新约》中的部分内容来自非圣书数据。这些属世的和非圣书资源成了「启示」信息的一部分。
怀爱伦在她善恶斗争系列丛书中常常用到历史学家模式。26
劝勉模式。保罗有些书信,例如他写给提摩太、提多、腓利门的信,以及给哥林多的部分书信,都是给基督徒劝勉的经典书信,它们都不仅仅只是神学范畴。在哥林多前书第7章,我们可以看到异象和劝勉模式的混合体。第10节保罗讲道:「至于那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说:妻子不可离开丈夫。」第25节他接着劝勉道:「论到童身的人,我没有主的命令,但我既蒙主怜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你们。」在第40节中,他提醒教会中作妻子的:「若常守节更有福气。我也想自己是被上帝的灵感动了。」
如果有人认为异象的劝勉是受启示的,而非异象的劝勉是未受启示的,那么我们所做的分割是保罗未曾做过的。提摩太书信中哪些比其它部分更加蒙上帝的启示呢?保罗说:「我是被上帝的灵感动了」。
大部分怀爱伦的见证,都来自「上帝之灵」发出的劝勉。无论她写信给父母、孩童、医疗工作者、行政工作人员、还是牧师,她都用了话:「我看到」。这并非指她在特别的劝勉时得到了特别的异象。在她接受异象的岁月中,她已具备了正确恰当的敏锐意识。她积累了圣灵启发的智慧,构成了她从中汲取的宝藏,就如保罗在写信给个人和教会时所做的一样。无论这些传达的信息来自异象,还是来自那基于多年听从上帝所发出的劝勉,两者都来自于同一圣灵感动的心智。
书信模式。给众人和各教会写信,是《新约》作者们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有些是私人信件,有些是要读给大家听的。保罗似乎从未想到他写给提摩太、提多和腓利门的书信会公开。然而感谢上帝,他们使之公开。在这些信件中,我们发现日常事务与属灵的劝勉和训言混在一起。这些新约圣书的书信帮助我们更好的明白,许多怀爱伦私人信件,也将俗事与圣事混在一起。
如果救主应允保罗的私人信件收录于被广泛传阅的正典中,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上帝现代的先知书信,也会给那些未在她布道中受益的人带来鼓励和正确的劝告。
文学模式。圣书中包含了诗篇、箴言、传道书等部分,作者在这些篇章中,用诗歌和散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样戴维和其它诗篇作者,也似乎不曾想到他们的诗歌会被印刷,并且全球发行。他们最深切的情感、喜悦和忧虑,像自流井一样涌流而出。在上帝的智慧下,这些人类的情感得以保存,使挣扎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受益。
尽管怀爱伦并非诗人,她也在她数千页的日记中表达了自己最深切的情感。使徒在来1:1中所说的话提醒我们,贯穿人类历史,上帝「多次多方」与我们说话。通过聆听戴维和怀爱伦,我们会时常听到自己忧虑或丧气的呼喊,当然还有我们喜乐的欢呼。
上帝的确「多方」跟我们讲过话了。通过异象和梦;通过亲身见闻之人的见证;通过受圣灵启示之人对上帝恩典的研究;通过恩赐之人劝勉上帝子民,传达上帝旨意;通过书信指引、纠正;通过表达深切情感的工具——借着这些「多方」,上帝「多次」对人的心智讲话。
因此我们明白,并非所有的先知都有过异梦或写过书信。有些先知向别人坦露自己的胸怀;而有的先知客观地见证自己亲眼所见过之人的生活——或者真实记载上帝的恩典——就如他们所做的历史研究。有些先知预言未来,有些则是他们那个时代上帝旨意的传播者。
耶稣树立了先知履行自己职责的最好典范,表现在四个方面:
1、祂是上帝意愿的信使和启示者。27
2、祂扩充了之前所着经文的含义。28
3、祂将圣书用于现实。29
4、祂阐明了经文的含义。30
尾注
1.《信息选粹》卷三,第30页。2.为帮助教育机构还债,怀爱伦捐出了该书的版税。见《怀爱伦传》卷五,第92页。
3.《评论与通讯》1903年1月20日。怀爱伦在这里采用了创1:16中的一个对比:「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4.《善恶之争》第7页。
5.《证言》卷五,654-691页。见杰米森,《你们中间的先知》364-374页。
6.二十世纪上半叶,卡莱尔•B•海恩斯(Carlyle B.Haynes)在多个布道大会上宣扬过这一比喻。见罗格库恩(Roger Coon)「默示/启示的本质和方式」,刊于《复临教育期刊》1982年2-3月。
7.范登(M. L. Venden, Sr.)多年来一直在他的布道活动中普及这种解释。见罗格库恩(Roger Coon)「默示/启示的本质和方式」。
8.怀阿瑟,《怀爱伦传》卷四,第346-348页;丹顿•雷波克:《相信祂的先知》(Denton Rebok,Believe His Prophets,华盛顿《评论与通讯》出版社,1956年)第171-181页。
9.雅煞珥(书10:13;撒下1:18),拿单(代上29:29;代下9:29;29:25),迦得(代上21:9;代下29:25),亚希雅(王上1:29;14:2-18;王下9:29),示玛雅(代下12:15),易多(代下 9:29;12:15;13:22),耶户(王上 16:1、7;代下19:2;20:34),伊莱贾(代下21:12-15)。
10.《评论与通讯》1884年1月8日-6月3日
11.《信息选粹》卷一,第23页。「人们应当让上帝照管祂自己的书,就是祂活泼的圣言,就如祂历代以来所做的。他们开始质疑启示的某些部分,对这句与那句表面上的矛盾吹毛求疵。他们从<创世记>开始,放弃了自己认为可疑的部分,他们的心思迷惑人、误导人,因为在批评方面,撒但对他们的带领会没有止境,于是他们就看整本圣书都有可怀疑之处了。他们批评的本领越练越强,于是他们就没有什么可以确实依赖的了。你们试图与他们讲理,那是白费光阴。他们连圣书都敢嘲笑。……弟兄们,要抓住圣书的原句,不要批评它正确与否,并顺从上帝的话,这样你们中间就一个也不会失落。……我们感谢上帝,这部圣书既是为学者所预备,也是为贫民所预备的。它适宜于各个时代和各个阶层的人。」《信息选粹》卷一,第17、18页。
12.参太12:22-32;「上帝正在教导祂的教会,责备其过失及加强其信心,否则不然。这是上帝的工作,否则不是。上帝与撒但不能合伙。我的工作……若是没有上帝的印记,便是有仇敌的印记。这件事不能中途妥协。『证言』若非出于上帝的灵,便是出于魔鬼的。」《证言》卷五,第671页。
13.《证言》卷五,第64-67页。
14.参见库恩(Coon),「默示/启示的本质和方式」,刊于《复临教育期刊》1982年2-3月。
15.1980年2月2日在塔科马帕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讲道的文稿「当耶稣说话时」。斜体是外加的。另见肯尼思•H•伍德(Kenneth H. Wood),「理解先知职分」,见《复临信徒神学协会期刊》1991年春季刊,第28页。
16.代下34:21;尼9:30。
17.艾利克•利文斯顿(Eric Livingston),「主的询问」,刊于1981年4月的《传道》。怀爱伦在描述自己的先知职分时,说自己「并非发挥新的亮光,乃是将已启示的灵感真理,生动地感印在人的心上。……祂借着证言」简化已经赐给人的伟大真理。……证言并不贬低圣书,乃欲高举它,引人注意它。」《证言》卷五,第665页。
18.《评论与通讯》1913年10月30日。
19.《怀爱伦传》卷五,第191-194页。
20.「真理的财宝虽是放在瓦器里,但它毕竟是从天上来的。所作的见证虽然是用世人不完全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它总是上帝的见证。」《信息选粹》卷一,第26页。
21.胡安•卡洛斯维•埃拉(Juan Carlos Viera),「默示的动力」,刊于1996年5月30日的《复临评论》第22-28页。
22.见本书第2章。
23.林后12:1-4。
24.关于怀爱伦在各种情形下领受异象或异梦,见《信息选粹》卷三,第34-47页。
25.见本书第32章。
26.「时或遇有某一个史家已将一些事迹描写清楚,可供读者对其题目得到正确的概念;或有作者已将某些细节作了合适的总结,我就引用了他们的话。可是在所节录的话中,有一些并没有注明来源,因为我引用的话并不是作为权威性的根据,只是因为这些话能有力地表达某一点意思。」《善恶之争》第12页。
27.「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约14:9、10)。
28.「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只是我告诉你们……「(太5:21-48)。
29.「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祂……于是把书卷起来……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路4:17-22)
30.「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书。」 (路 24:45) 胡安•卡洛斯维•埃拉(Juan Carlos Viera)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了这四点。
学习思考题
1. 圣书作者写作的六项圣书启示模式是什么?将这些模式与怀爱伦的工作相比较。2. 有人说「小光引领男女老少就近大光」,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怀爱伦所拥有的圣书权威比圣书先知小,你如何响应?
3. 有人企图按照先知们的启示和权威程度,分出哪些是启示的哪些是非启示的,来给先知「定级别」,你如何回应?
4. 耶稣如何称为履行职责的真先知?
5. 先知的工作可以按启示的程度来分类或分级,这种思想本身有何隐含的错误?
6. 除了本章的四个比喻,请想出其它可助我们解释「小光、大光」的比喻。
36释经学5 圣书的权威和关系
「上帝的灵带着能力降临在我身上,我唯有说出那些赐给我的话。我不敢私藏这证言中的任何一个字。……我所讲的话是那超出人类的能力赐下的,我不能撤回其中任何一句。夜间,主藉表号晓喻我,说明它们的含义。祂将话赐给我,我不敢拒绝将其传讲给众人。」1
一个多世纪以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相信,怀爱伦与圣书众先知得到相同方式和相同程度的启示。同时,他们并没有将她的著述当成另一本圣书——她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功用和范围,而不是权威。
然而怀爱伦又是如何看待她著作的权威呢?从年轻到年老,她都很清楚自己的神圣使命。数百次她以「我蒙指示」或「主指示我」作为她信息的开头。她回忆初次经历时说:「主初次给我要传给祂百姓的信息时,我感到很难宣讲出来,于是我尽量使信息变得柔和,唯恐得罪人。要将主传给我的信息讲出来,的确是一个大的考验。」2
通常人们对所有先知的反应,甚至对基督本人的反应,往往是几个基本问题:「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3你的工作是什么?谁差派你来?
怀爱伦经常回答这些问题。主差遣她是「为要安慰祂百姓,并纠正那些偏离圣书真理的人。4
怀师母经常感到被拒绝。1902年是凯洛格医生使神学混乱的黑暗时期,她写信给她的姐夫贝尔登(S.T. Belden):「我并不沮丧,而是以权柄讲出主的话,他要承担所有的后果。我蒙大医师指示,说出主给我的话,不管人是听从还是抵制。」5
她写信给她儿子怀威廉:「对于自身责任所产生的惧怕心理深深地占据了我,使我如负重荷。在自己对至高者的职责上我不想稍有懈怠。上帝一直与我同在,维护着那无上权威,并在我选择奉献还是抵制的事上替我做出选择。」6
20世纪初在应对巴伦杰期间,她回忆:「有人问,怀姐妹怎么知道她那么明确地说出来的问题,好像她有权柄说这些事一样呢?我这样说是因为当我处在困惑中时,这些事便闪现在我脑海中,就像闪电划破风暴肆虐时的乌云一般。一些情景多年前就已呈现在我面前,却没有留在我的记忆中,但在需要发出指示时,有时甚至是当我站在众人面前时,这些回忆便像一道闪电,强烈而清晰地临到,使我清楚地想起那个特别的指示。在这种时候,我便忍不住说出闪现在我脑海中的事,不是因为我见了一个新的异象,而是因为过去多年前所见的异象如今历历在目。」7
1906年,怀爱伦在南加州事奉期间,给传道人辛普森(W.W.Simpson)写道:「我很感谢我书中包含的指示,呈现了现时的真理。这些书是在圣灵引导下写出来的。」8
怀爱伦与圣书及圣书研究的关系
我们从别处注意到,怀爱伦在信心和行为的试验中,对圣书绝对的顺从。9她清楚自己是「一个小光,去引领人们来就近那大光[圣书]。」10她清楚地指出,如果人们认真地学习圣书,就不需要她的证言。11她催促人们「紧靠」圣书,并断言没有人会因相信并顺从圣书而迷失。12没有另一本圣书。无论是怀爱伦,还是基督复临运动的先驱,都没有将她的著述当成另一本圣书,她本人更清楚地说明了这点。没有作者像她那样高举圣书!13
圣书研究先于启示证据。在一个发生在1888年的现实生活事件中,宗教领袖们在加拉太书的律法上产生矛盾。有些人记起怀爱伦在几年前对此所持的看法,他们想找到原稿!当时怀爱伦的确也在设法找原稿,但是没找到。她因没有原稿而烦恼。14
在她1888年给全球总会会议的最后的口信中,她就此事提到:「为什么我会丢失原稿两年之久[关于加拉太书第3章中的律法]?上帝在此有祂的旨意。祂希望我们去查考圣书,并找到圣书的依据。……这一研究必须进行。我的意向是务必集中所有的亮光,让救主进来。」15
换言之,1848年,当复临信徒圣书学生仅抓住圣书要道时,怀爱伦就强调,复临信徒须首先研究圣书的原则,然后必要时,再参看预言启示的证据。按这样的顺序,16从以诺、摩西到如今,没有先知对真理有完整的认识。所有先知都必须等待主启示他们,不仅通过异象,也通过圣书研究。一旦上帝要印证真理,祂就会使祂的信使明白祂的旨意。
只有内化圣书的原则才有价值
态度。从1888年的事件经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也是怀爱伦更关注的,是在生活中活出真理,而不是讨论真理。她在多个场合阐明这点。如果有非基督式的精神激动任何一位圣书学生,那只能说明该学生的神学理论可能有某种偏差!17另一令人担忧的事件,发生在1901年战溪总会会议的前一天。代表们面对许多挑战,但最大的问题或许是:需要改组那多年以来由少数拥有太多权力之人所领导的总会。怀爱伦称其为「君王似的,君王式的统治权。」18与这个根源问题接近的是,领袖们必须面对庞大的教会债务,评阅与通讯出版社大量的商业印刷,还有与凯洛格医生不断升级的争辩。
然而在所有这些看得见的问题下,流淌着一股阻碍改革的暗流。这一阻力不仅抵挡改造过的教会行政方针,它也抵挡对现代真理的开放,以及属灵态度的深化。怀爱伦提醒这些多年与之合作的领袖们:「该说的都说了,重复了又重复,但没有起任何作用。这亮光照在他们身上和以前一样,表面上接受,而实质上他们没有任何改变,这正是我所害怕的。」这灵性问题的根源是――虽然他们经常使用怀师母的劝诫,却误用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忽视了一些原则:「祂[上帝]要你们吃进祂的原则、活出祂的原则——然而那些人 [当今教会领导们]从不重视这原则。他们有他们的试验,……他们有他们的警告,现在必须有个变化。」19
怀爱伦不愿她的勉言得到口头的信服:「把怀姐妹放到一边去。……除非你们能顺从圣书,否则你们不要再引用我的话。把圣书当成你的食物……使它成为你品格的元素 [原文如此],只有你这样做,你才会更好地理解接受来自上帝的勉言。然而圣言今天高举在你们面前,你们不要嘴边老挂着「怀姐妹说」——「怀姐妹说这」、「怀姐妹说那」、「怀姐妹还说……」,而应该说,「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然后你们再照主以色列的上帝所做所说的去做。」20
她希望教会的领导们活出福音的原则——不要引用她的话语作为自己的幌子,就好像教会事工符合某些她的勉言,就能掩饰他们在基督品格上的欠缺一样。她许多关于医疗布道工作与传道紧密结合的证言,常常不受重视。她关于身心关系的忠告,也被大大地忽视了。21
在1901年的环境下,怀爱伦在战溪没有讨论她的著作在教义发展中的关系,她深入探讨:「不要老引用怀姐妹所说的话。你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并得利于此,在此之前,我不希望你们一直引用怀姐妹。要引用圣书,谈论圣书,它是丰盛的食粮。……用你一生实践它,你会比你现在明白更多圣书。……我要你们穿上全备军装,并保证脚上穿着福音的鞋。」22她只是告诉这些教会领导,一般而言,如果他们不消化吸收圣书或她著作的福音原则,那么无论出于任何目的引用她的著作,都会失去其正确的目标。不管在他们脑中有多少关于福音的引言,实践福音比「搞教会」要重要得多。
「恩赐」应受圣书检验,而非圣书受「恩赐」检验
1883年,总会会长乔治•巴特勒对他那一代人和现今的复临信徒提出以下要求:「我们不要把它们[怀爱伦的著述]视为在圣书之上或与圣书同等。圣书是我们用来检验所有事情的标准,包括异象和一切。因此这标准有最高的权威;这标准高于一切受检验之物。如果圣书显示那异象不与它相符,那么就应立圣书而废那异象。这清楚地说明,我们视圣书为最高准则,尽管我们的敌人持相反的意见。」23怀爱伦从未改变过对圣书的顺从:「圣书上充满着一般的原则,规划出生活的正确习惯,至于证言呢,不论其为大众的或个人的,目的都在于引人更加特别注意这些原则。」24
主要是注释,而非解经
怀爱伦在早期服务时,理解她的角色为「主的信使」,并被告知:「奇异的事会发生,你年轻时,我派遣你担当身处歧途之人的信使,向不信者传讲,用圣书的话语,通过笔和声音责备那些不义的行为。用这道劝诫众人。我会把我的道向你显明,它不再是一种陌生的语言。」25在她的著述中,主要在她的历代斗争丛书中,怀爱伦「注释了」圣书故事--从罪进入天上,直至千禧年后罪从宇宙中最终被除灭。善恶之争的主题是一套完整的思路,将她所有的思想联结于一条真理的直线上。26她以象征27、道德28和品质的概述形式29向她的读者展示这道。她用于描述圣书中人物与事件的篇幅,与圣书所给予的篇幅不一定总是对称的。她所强调的某些事件或人物,取决于她认为这些事件和人物在展现善恶之争这一主题上有何贡献。30
许多人发现,怀爱伦是位很好的圣书注释者。W. W.普雷斯科特还记得,他用了几年对但以理第8章进行研究,但仍然觉得需要有更清楚的认识。他为此特别地献上祈祷,随后有强烈的想法临到他,「看看《先祖与先知》」。他拿起这本书,找到合适的章节,然后发现那「正是我所想要明白的主题,对我大有裨益。」31
怀师母数千次引用圣书章节。她通过证道、书信、证言和书籍对众人讲述,将圣书结合人类的现状。这种传道方式比我们通常的解经学,更宜于牧养和易于运用。千百万读者因读了她的注释而重视圣书的描述。
怀爱伦在某些情形下谈到教义要点。她对太24:4-14作了两种解释,就如新约圣书作者运用旧约圣书预言。32通过研究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预言,她做了特别的注解,特别是关于但以理书7至9章和启示录6至17章。
怀师母没有注释圣书中的每一节。她只关注那些在展示善恶之争主题上有特殊意义的章节。对于某些经文,她的确表示没有特别的亮光,比如但8:11-13中「常献的燔祭」的含义。关于「常」的解释,她只涉及该预言的时间修饰,没有特别对「常」的解释。33
她没有识别(启14:1-5)十四万四千人的构成。还有其它许多圣书难题,她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说明,忠心的圣书学者们至今仍在探讨中。她着笔于突出展示善恶之争主题的经文。
当解释圣书时,她有多可靠呢?理解有限的人性所存在的局限性,某些不一致之处是预料中的事。34作为先知的先决条件并不是不犯错误!正因如此,她从未指望任何人将她当成绝对可靠的圣书注释者或解释者。35
再者她希望基督徒们,在个人生活中不要依赖她,去做自以为快速而无误的决定。她鼓励同代人要坚固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祂单独与他们说话一般。36
怀爱伦在解释圣书时,很少出现上下文不一致的情况。圣书作者也一样。37
值得一提的是,怀爱伦可能对一段经文作出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和上下文一致,而一种看起来与上下文对立,那是为布道需要。例如,《历代愿望》中对约5:39的注释,她集中在耶稣的控告者拒绝上帝的道,因为他们在拒绝祂,正如该上下文所描述的。38但是在1900年的一封信里,她用那节经文来鼓励人认真地研究圣书,这样她就构造出一个布道学的要点。有趣的是,雅各布王钦定译本偏向这布道学说法,而后来的版本将这段经文翻译成不同的意思,「你们查考圣书」,这样的翻译似与上下文一致。
为圣书故事添加细节
每一位读过历代斗争丛书的读者,会在阅读怀爱伦对众多圣书故事的细节描述后,产生勉励作用。然而她谈到她的著述「不是要带来新的亮光,」「也不是要补充真理。」39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说明呢?「新的亮光——附加真理」和附加细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先知们没有提供附加细节,那他们的意图是什么呢?「新的亮光」在怀爱伦的词汇中,是指救赎的真理。「附加真理」巨细到个人得救上所需要的条件。贯穿整本圣书,特别在末时,先知的作用之一,就是在有关救赎真理和上帝的品格方面补充细节。换句话说,怀师母没有提出与圣书不同的教义,但是她的确附加了某些细节与启示,使人以更深刻的理解力,对真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就如我们在善恶之争中看到的。40
圣书研究的实际目的
在她的著述中,怀爱伦申明:「圣书是为实用的目的而赐下的。」41她鼓励她的读者与她一起,「抓住圣书的原句」,「并顺从上帝的话,这样你们中间就一个也不会失落。」42那么那些「实际目的」是什么呢?怀师母的事奉,自始至终集中在圣书为其读者带来救赎的位置上。研究圣书本身不是一种学术、智力的投机,圣书是诚实人的丰富宝藏,从中发掘上帝的真理,明白如何更好的与祂联系。关于「高等教育」她写道:「真正的高等教育,是通过研究和顺从上帝的话而获得的。但是如果人将圣书放在一边,而去研究那些不能引人归向上帝和天国的书籍,他所获得的教育就是徒有空名的。」43
怀爱伦认为圣书的目的,就是说明真诚的慕道者在对待善恶之争的问题上,能采取适当的姿态,使上帝把罪人恢复到未犯罪的情形之目标能得以实现。就她而言,研究圣书与品格发展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圣书、品格发展以及善恶之争主题之间的联系,在概念上是连贯一致的,是怀爱伦著作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三重联系,界定了如何理解她著作中所引用的圣书。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注释家或者史学家。因此她的读者首先不应该把她看成注释家或史学家。她工作的部分性质,是在末期作上帝的信使,预备一班人迎接主。圣书是她用来定义预备意味着什么的课本。它是她与上帝密切同行的个人指导。当她劝勉他人加入这一改变生命的关系时,圣书在她手中就变成了教科书。
怀爱伦如何理解启示的运作
没有半途的启示。怀爱伦很直率地说:「上帝或教导祂的教会……或不。这或是上帝之工,或不是。……在这事上没有中间状态的工作。证言或出自上帝的灵,或出自撒但的灵。」44除了圣俗之间明显的区别外,怀师母的工作不能被分为启示的与略微启示的:「圣灵是圣书和预言之灵[怀爱伦著述的转喻词]的作者。……它们的意义不可受人的扭曲和转变,来迎合人们想要它们指示的意义。」45对这个神圣指引的认识,使怀爱伦不在她没有得到特别亮光的事上发表评论。1909年,一位牧师感觉需要劝勉。怀师母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他:「主若是赐给我关于你的明确指示,我就会传达给你,但我不能擅自负起主并没有要我负的责任。」46
上帝时常在写作与演说中帮助她。在时常被引用的《善恶之争》导言中,有关启示,怀爱伦这样写道:「一个作者对于一个题目的某一方面受到较深的印象;他能掌握那与自己经验或理解力和体会力相称的几个要点;另一个人则掌握到另一方面。于是每一个人在圣灵的引导之下,就将自己的意识所受到最深刻的印象写出来,——各人对真理写出不同的一方面,而全部则呈现着完全的和谐。」47
怀爱伦认识到,在写作过程中圣灵也在「引导」她,正如圣灵在启示过程中「感动」她一样,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她解释说:「虽然,我在写下所见的异象时与领受异象时一样,都是依靠主的灵,但我用来描述所见景象的文字,却是我自己的,只有天使亲口对我所说的话,我才加上引号。」48
有时她要推敲文字以找到适当的语言。在一封1901年的信中,她表达了对主的帮助的感激之情:「祂在我的右手边和左手边工作。当我在写重要的内容时,祂在我身旁帮助我。祂在我面前展开我的工作,当我为找一个合适表达我思想的词而困扰时,祂将那词清晰地呈现在我脑中。我感觉每当我求问什么,甚至我还在说的时候,祂都会回答『我在这里。』」49
呈现信息的时间不一定是先知所控制的。怀爱伦写道:「有时我一出了异象,便会忘了所见的事物,无法加以回忆,直到身处异象中的环境时,那些异象就会历历在目。我在述说和写下异象的事上,和见异象一样,完全依靠圣灵的带领。除非上帝允许我在祂认为合适的时间,述说或写下异象中所见的事件,我很难想起所见的异象。」50
解读表号。为了人们明白或以免人们忘记,圣书常常用表号来作教训。先知常常以某些文学形式来说明这些表号。51
怀爱伦回忆「在某个夜间,主用表号指示我,然后说明它们的意思。」52在描述未来的出版工作(1894年)时,她写道:「这项工作开始的时候就像一股很细的溪流。先知以西结曾见过这个表号,『殿的门坎下有水往东流出……在祭坛的南边往下流。』……我见到这项工作要向……全地发展。」53这表号传达的意思,用别的方法需要很多的语言。
还有一次,她写信给处于危机年间的凯洛格医生,在一次异象中,显示他正「设法将一辆大车推上陡坡。而这辆车,不但不往上走,而且不住地往下滑。这车代表商业目的的食品生意。」54非常形像,省了她许多的话。
许多赐下的表号,其目的并非故弄玄虚,而是要以形像的方式,用简练的语言传递真理。设法从字面上去解释大部分的表号,会歪曲或蒙蔽真理。圣书中的一些表号,对应着现实、字面上的事件和地点。上帝赐给摩西的圣所崇祀,就是指向实际地点之字面意义上的象征的一个例子。关于圣所的教训,怀师母写道:「我们都需要时刻记住圣所的题目。上帝不许我们随随便便说出贬低有关天上圣所真理的话语。这个圣所曾在地上有一个模型。上帝希望祂的子民能熟悉这个题目,经常想到天上的圣所,在那里上帝统治并贯乎万有。」55
真理直线中的和谐。1905年,怀爱伦回顾过去的几年,她勉励她的读者关注她曾经有的教诲:「只有一系列明确的真理,决无一句异端邪道。」56达到这种和谐的关键,是对善恶之争主题的展开,特别是在圣所教义上的进一步认识。她说「圣所的题目乃是一把钥匙,将1844年失望的奥秘开启了。它使人看出一部有系统而彼此关联互相符合的真理,显明上帝的手曾在指引这伟大的复临运动,并且说明上帝子民的地位和工作,藉此向他们指出他们当前的本分」57
展开的或循序渐进的启示
在本书第3、24、26、27章,我们注意到,只有当人们能够明白真理或渴慕真理时,真理才会迅速临到先知等人。58进而言之,只有当人们顺从真理时,真理才会迅速临到先知等人。59这是上帝传递信息的基本事实。由于上帝展开真理的计划,是按照祂子民的理解程度,那么每代人都享有得到附加真理的福分,因此我们比前人更加明白上帝的旨意。真理并不是按某种进化方案逐渐演变,而是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60
在圣书故事里,我们发现一种内在的「理解上的自我修正能力。」旧约圣书中有关上帝对于这个世界的计划,以及祂将如何介入并创造一个「新世界」等,在新约圣书的启示录中得以阐明。这就是一个实例,「上帝虽然知道自己要到达的地方,却总会在适当的地方与人交往。」61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有前瞻性的教会。她的教友与教会领导们不会以过去作为将来的标尺。过去的主要价值在于她具有的独特能力,显示上帝的领导,以及展示那不断伸展的「宏图」。62
多年来,怀爱伦「始终如一地走在教会领导们的前头。她有信念,并有能力将这些信念立于人前。」这是什么原因呢?她因信念和经验明白,只要上帝的子民能够接受,只要上帝的子民愿意顺从,祂就会引领祂的子民尽速进入更大的亮光之中。63
怀师母反对把复临信仰教条化。1888年全球总会会议期间,有动议提出:「不可在学院传授任何违反现有教材的信息」。她指出:「我对此深有感触,因为我知道,无论谁拟定这决议,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64这么一项决议,不仅会使现存错误永久化(例如圣书字句式默示),而且也使心门关闭,抵挡上帝的圣灵,因圣灵会为诚实的慕道者存留更多的亮光。
怀爱伦在另一封信里写道:「我不能让此动议[在学校中只能教过去所教的]通过,当上帝子民临近世界历史终结时,有特别亮光为他们存留。另有一位天使带着信息从天降下,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启18:1)我们无法确定这附加的亮光将如何来到。它可能以一种非常的方式出现,与许多心里固有想法相去甚远。或以不同于上帝的寻常的工作方式,以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亮光传给祂子民,也并非不可能。将我们学校里每条道路堵住,不让学生们从此亮光得益,这样做对吗?这动议不可提倡。」65
对于怀爱伦来说,「对待异端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传扬真理。」66以议决来掩盖讨论,往往隐藏对真理的反对和严重的冲突,那不是她的做法。
在1888年全球总会大会上,她所发表的致辞也是针对当今这一代人:「不允许任何人堵住那条真理亮光临到众人的必经之路。上帝的灵不停地工作,借着祂的话,将崭新的、不断加增的亮光赐给祂的子民,而一旦那些人计谋得逞,上帝的灵即会被熄灭。」67直到末时,甚至贯穿永生,基督徒要一直聆听圣灵的声音,就如圣灵不断地在真理之树上培育出新的分枝,而这些分枝是从那过去所明白的大轮廓中发展出来的。
尾注
1.《怀爱伦1888年资料集》(The 1888 Materials)第578、579页。2.《早期著作》第76页。
3.太21:23;可11;路20。
4.《早期著作》第78页;另见本书第16章。
5.《举目向上看》第279页。
6.《怀爱伦信函》1902年第197号;《怀爱伦文集》卷五,第142页收录。
7.《怀爱伦文稿》1911年第33号,怀阿瑟《给余民的信使》第14页引用。
8.《怀爱伦信函》1906年第50号,「圣所真理的完整性」,引用(写于1981年3月12日,可从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获得)。「古时上帝借着先知和使徒的口对人说话;现今祂借着圣灵的证言对人说话。关于上帝的旨意,以及祂希望他们所走的道路,祂对祂子民现今的教导是空前恳切的。但他们能从祂的教训得到益处吗?」《证言》卷四,第148页。
9.见本书第16章。
10.见本书第35章。
11.《证言》卷二,第605页。
12.《信息选粹》卷一,第18页。
13.「一个人在属灵的生活上无论进展到何程度,也不会达到一个无需乎殷勤查考圣书的地步;因为从其中才显出我们信心的凭据。各项要道,即使已被接受为真理,也当拿来与律法及证言对照;若是受不起这种考验,『必不得见晨光』(赛8:20)。《证言》卷五,第575页。
14.《怀爱伦传》卷三,第388页。见本书第18章。
15.《怀爱伦文稿》1888年第9号,奥尔森《危急13年》(A.V.Olson,Thirteen Crisis Years)(华盛顿《评论与通讯》出版社,1981年)第300-303页引用。
16.见本书第16章。
17.「因弟兄们所怀的态度和所表显的精神,我不得不说:『如果接受你们对《加拉太书》律法的观念,使我在精神和言行上不像基督,如同许多本来应该有更好认识的人那样,愿上帝救我摆脱这些观念。』……为《加拉太书》的律法而长时间地绞尽脑汁,却不将耶稣基督的福音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在误导人心。我们的信徒竟莫名其妙地忽略了传扬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许多自称相信真理的人,根本不知道在经验中建立起对基督的信心。」《怀爱伦文稿》1890年第55号,《怀爱伦1888年资料集》第841、843页收录。应她的要求,在1890年3月举行了一次教会领导人的会议。在会上她再次恳劝:「如果你们对《加拉太书》中律法的观看法,和你们所结的果子,具有我在明尼阿波利斯,和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所看到的那种性质,我就祈祷能尽量远离你们对圣书的认识和理解。对圣书的运用竟需要你们这种精神、并结出你们所结的果实,实在令我害怕。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上帝给我理性,我就绝不会与这种精神和谐。」《怀爱伦信函》1890年第83号,《怀爱伦1888年资料集》第632页收录。见本书第32章。
18. 4月1日,即大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在战溪学院图书馆召开的会议上,怀爱伦讲话的记录。——《怀爱伦文稿》1901年第41号,斯波尔丁和美根的《怀爱伦未发表的证言文稿》((Spalding and Magan,Unpublished Manuscript Testimonies of Ellen White,华盛顿格雷汉姆房角石出版社,1992年)165-177页引用。
19.同上,第171页。
20.同上,第170页。
21. 1901年,在对教会领袖们的同一场谈话中,她说:「你们需要的乃是如此:你们有奇妙受造的身体,要悉心照料。……上帝创造这些宝贵的器官,不是为了令其鼓胀如球。这从来就不是祂的目的,祂希望每个生灵都把这部机器当成是上帝的;它们必须井然有序,才能保证脑力无损。大脑必须做工,而胃里的每一份负担,都只会让它昏昏沉沉。你是这样进入会场的——坐下来饱享丰盛一餐,把锻练抛诸脑后,然后进入会场,昏昏欲睡;在任何事情上你都思维欠佳,对于表示赞同的事,实际上你并不了解。」斯波尔丁和美根《怀爱伦未发表的证言文稿》第172页。
22.同上,第176、177页。
23.《评论与通讯》附录,1883年第8月14日。
24.《证言》卷五,第663、664页。
25.《信息选粹》卷一,32页。
26.「我相信怀爱伦的天赋——即她所获得的神圣启示——在她对基督与撒但之间大斗争的理解和描述中,展露无遗。她工作的独特性正在于此。……这也构成了她解经时的基本视角。」约瑟•巴提史东(Joseph Battistone)「怀爱伦作为圣书注释者的权威」,此文收录于《光谱》卷八,第2号第37、38页。见本书第22章。
27.例如怀爱伦用先知伊莱贾的经历,来象征上帝的子民在末日的经历
28.请研究怀爱伦在《先祖与先知》中对大部分圣书人物的评述
29.请注意怀爱伦在《先知与君王》第479-548页中对但以理的性格描述。
30.约瑟•巴提史东《善恶大斗争的主题》(Joseph Battistone,Great Controversy Theme),很好地回顾了怀爱伦在她的著作中,是如何评述圣书善恶之争故事的。
31.「1919年的圣书研讨会」,刊于《光谱》卷十,第1号第32页。还报导了1919年的圣书研讨会的类似经历。
32.《历代愿望》第633页。
33.《早期著作》第74、75页;穆恩(Moon)《怀威廉与怀爱伦》(W. C. White and E. G. White)第415-427页;施瓦兹,《擎光者》第397-399页。
34.关于怀爱伦作为历史学家的作用,以及在日期及年表上偶尔犯错的可能性,见本书第3章。参《信息选粹》卷三,第449、450页。
35.「我从未声称自己绝无错误,唯有上帝是一贯正确的。」《怀爱伦书信》1895年第10号,收录于《1888年资料集》卷四,第1393页。
36.《证言》卷二,第118、119页。
37.将太1:21-23(马太在这里说到赛7:14预言童贞女生下基督)与《以赛亚书》进行对照。先知对犹大王说:「主自己要给你们(亚哈斯)一个兆头」。以赛亚在这里所用的不是bethulah(处女),而是almah(适婚的年轻女性)。再比较一下何 11:1和太2:15的不同背景。或比较一下在林前9:9、10中保罗对申25:4的有趣引用。这些并不多见的例子,初看上去似乎是用错了经文,实际上却无损于灵感作者信息的价值。
38.《历代愿望》第211页。
39.《证言》卷五,第665页。
40.怀爱伦多次详细叙述了不同经文间存在的细节及联系,其中有两个例子,一个说的是与主同时的特别复活(太 27:51-53 和弗4:8),另一个说的是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的特别复活(但 12:1、2; 太26:64;启 1:7;14:13)。罗格W库恩「默示/启示的本质和方式」,见《复临教育期刊》1982年2-3月,第24、25页。
41.《信息选粹》卷一,第20页。
42.同上,第17、18页。
43.《天路》第107页。
44.《证言》卷四,第230、691页;关于启示的程度,见本书第35章。
45.《怀爱伦信函》1900年第92号,致J.H.凯洛格,《怀爱伦文集》卷二,189页收录。
46.《信息选粹》卷三,第51页。
47.《善恶之争》第6页。关于思想启示和字句启示,详见本书第2、11、16、32章。
48.《信息选粹》(Selected Messages)卷一,第37面
49.《怀爱伦信函》1902年第201号,《怀爱伦文集》卷二,第156、157页收录。这里不是指字句的启示。上帝使用怀爱伦自己的词汇、而不是别人的词汇。每一个为上帝作工的人,不论是说话还是写作,在为某一场合寻找恰当的词汇时,都体验过圣灵恩典的触摸。
50.《信息选粹》卷一,第36、37页。
51.「那无穷无限的上帝曾借着祂的圣灵,以真理的光点亮祂众仆人的心灵意识。祂使他们看见异象和异梦,表号和象征;然后这得蒙真理之启示的人,使用人的话语将这些观念表达出来。」《信息选粹》卷一,第25页。
52.《怀爱伦文稿》1890年第22号,《1888年资料集》第578页收录。
53.《论出版工作》第157页。
54.《怀爱伦信函》1903年第239号,《怀爱伦文集》卷一,第26页收录。
55.《怀爱伦信函》1904年第233号,《怀爱伦文集》卷十四,第217页收录。关于地上的「模型」如何反映天上圣所的真貌,见斯波尔丁《起源与历史》卷一,第108-111页。
56.《信息选粹》卷三,第52页。「我已出版的作品都与我现在的教训和谐一致。」同上,第38页。
57.《善恶之争》第423页。
58.「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或作『不能领会』)」(约16:12)「无论何时,上帝的子民若在恩典中有长进,就必越久越清楚了解圣书。他们要从神圣的真理中看出新的亮光及美妙。这在已往各时代教会的历史上是这样,并要长此继续下去直到末日。可是何时真正的灵性生活退化了,就在真理知识上也有停止进步的倾向。」《证言》卷五,第706页。
59.见本书第23、27章。
60.「主赐给我们的亮光,比以前赐给我们列祖的更大。我们若是作同样的服务,行同样的工作,像前辈列祖所行的一样,我们就不能蒙上帝的悦纳和看重。我们若要蒙主的悦纳及赐福,像他们所得的一样,我们就当效法他们的精忠及热诚,──善用我们的亮光,像他们善用他们的亮光一样,──并照着他们若生在今日所要行的去行。」《证言》卷一,第262页。「我们的责任比我们的祖先更大。他们所接受的光,固然要传授给我们,也要我们负责遵循,但现在从上帝的道中所照在我们身上的新的亮光,也是要我们负责遵循的。」《善恶之争》第164页。「上帝的话必向每个时代提供特殊的真理。我们应当注意从前上帝如何对待祂的子民,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但我们不该满足于此,上帝正在一步一步领导祂的子民。真理是在发展的,凡是认真寻求的人,必不断领受天上的亮光。我们应当经常询问,什么是真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书注释》卷二,第1000页。
61.乔恩•保临,《从圣书看世界末日》第57、58页。
62.「只要我们不忘记主带领我们所走过的路,不忘记祂过去给我们的教训,我们对于将来就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怀爱伦传略》第196页。见丹姆斯提格(P. Geraard Damsteegt)「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教义及渐进的启示」,见《复临信徒神学协会期刊》1991年春季刊。
63.格雷厄姆(Graham),《创建者之一——怀爱伦》(Ellen G. White, Co-founder)第414、415页。
64.《怀爱伦文稿》1889年第16号,《怀爱伦1888年资料集》收录。
65.《怀爱伦信函》1889年第22号,《怀爱伦1888年资料集》第239页收录。
66.《给传道人的证言》第165页。
67.《怀爱伦1888年资料集》第171页。
学习思考题
1. 怀爱伦既然和圣书众先知一样受启示,她的著作又不是另一本圣书,你如何理解这个真理?2. 怀爱伦怎样理解她作为上帝信使的权柄?她如何在她的著作中表现此权柄?
3. 怀爱伦如何劝勉她的同工运用圣书和她的勉言?有什么差别?
4.你如何解释这句话:「『恩赐』当受圣书检验,而非圣书受『恩赐』检验」?
5. 维持怀爱伦的信息在「真理的直线」上,一直展现达百多年之久的公开秘密是什么?
6. 列举一些怀爱伦在私下和公开布道中联系圣书的例子。
7. 请举例说明圣书的「实际的目的」。
8. 总结怀爱伦如何理解启示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