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 文:根基知识 > 查经课程 >

第五课 玄妙无穷的浩浩天道

来源:未知 编辑:责任编辑 时间:2018-02-05
导读:如果说西方人倾向于问存在或不存在(To be or not to be.),华夏民族则更倾向于问有道还是无道。道是人类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元素。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不仅是道家与道教的根本,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核心。孔子便有朝闻道,夕

  如果说西方人倾向于问“存在或不存在”(“To be or not to be.”),华夏民族则更倾向于问“有道还是无道”。道是人类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元素。“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不仅是道家与道教的根本,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核心。孔子便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就连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也用“佛道”来代表“成佛之道”或“佛法之道。”说到底,对于华夏子孙来说,道既普通又玄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奥秘。正如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揭示“道”的奥秘,对于开启其他奥秘,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均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1. “道”字在字典中有哪些基本涵义?

  众所周知,“道”是一个多义词。其基本涵义有,(1)路,方向,途径;(2)法则、规律;(3)方法、办法、技术等;(4)指“道家”或“道教”;(5)说话,讲论等;(6)哲学上的道与宗教意义上的道等。

  “道”在词义上的多义性,不仅体现了“道”的玄妙,也表现了“道”的全方位影响力与重要性。正是“道”的这种多义性,增加了人们对“道”的领悟难度。

2. 道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如何?

  华夏子孙的生活离不开“道”。大到治国用兵,小到处事为人,都与“道”密切相关。从大处说,政治家追求治国之道,兵家讲究用兵之道;从小处看,求学交友、男女婚嫁,健康生财,都需讲求道义,符合道统。换句话说,一切都得符合“道”,才能蒙福、顺遂、成功。

3. 可否举一二例介绍孔子对道的论述?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述而·第六》

  孔子对自己的自述,“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学什么呢,就是学道!他又谈到君子当“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孔子说:“君子谋求掌握治国之道而不谋求食物。耕田,有时还会挨饿;学道,却能拿奉禄。君子只担心没学好道,不担心贫穷。”

4. 孟子对道的总结是什么?

  儒家文化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孟子,对“道”有一个很精僻的总结,他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5. 常话所说的“道德”与道有何关系?

  中华民族崇道敬德,把“道”与“德”联在一起,合称“道德”。对道德的解释,或许会有多种看法,但毫无疑问,“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用。离开“道”,无所谓“德”;“道”是根基,是标准,是根本的动力来源。

6. 《道德经》是一部怎么样的经典?

  说到道德,自然想到《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共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7.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应如何理解?

  不可否认,《道德经》是一部深奥玄妙的书。对于这起首的第一句,历来的注经家多解释为,“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 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 就不是恒久的名。”

  但似乎也有另外的一种解释,那就是:“道”是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但不是寻常之道,而是非常之道。名,也是可以用名称界定的,但那是非常之名。

  《道德经》上下五千言,都是来描述道的,如果说道完全不可说,而老子偏偏围绕道说了五千言,就有些说不通了。老子这样论道,似乎是想让他的听众注意,不要以寻常之心来对待道。也可以理解为,说出来的道,并不等于道的本体。

8. 那么,这道有什么非常之处呢?

  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书中,有38章直接论“道”,“道”这个字一共出现77次之多。而另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是“圣人”,一共出现32次,有26章专门谈到圣人。可以说《道德经》就是一部关于道与圣人的书,甚至可以说“道”就是圣人,圣人就是“道”。这就是“道”的非常之处,也是圣人的非常之处!

9. 可否举例说明道的非常之处?

  1. 道是自在者

  《道德经》上有这样一段话说,“道”是“独立自在者”。那被老子勉强取名为“道”,为“大”的那一物,其实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此物是混合而成,非有单一的属性。寂静、空寥、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永远运行不息、是万物的根本。这段的原文是这样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2. 道是创造者

  《道德经》上有多处谈到,“道”为万物的创造主,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天地万物都是“道”创造的,“道”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主。

  3. 道是公正的审判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道”是公正的审判主,不会对任何人有丝毫的偏袒。为善之人,可得天道之祝福。“天网恢恢,踈而不失”(第七十三章)。天下的人,若真要单独面对天道的审判,恐怕无人能过关。这就引出“道”的下一个非常之处,即“道”是赦罪之主!

  4. 道是赦罪者

  《道德经》指出了古人为何以“道”为贵的原因,因为“求道”就可“得道”,有罪就可以得赦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有过之人,若“求道”,罪过就可得到赦免。这就是“得道”之福!这段话的原文如下:“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二章)。

  上述四例,虽不全面,但已表现出“道”的非常与特别之处。难怪老子一开篇就提醒他的听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这些特性,与一般人心中所想的“道”,是有区别的。很多人把“道”想象成一种抽象的法则或规律,仅此而已。但老子告诉人们,“道”虽可体现为道德与法则,但其根本则是自在的创造主,也是审判天下的审判主。但好消息是,有罪之世人,求“道”就可“得道”,“得道”就可免罪。何等的福音!

10. 老子所描述的圣人有些什么特征?

  1. 圣人是创造主

  老子的《道德经》很有意思,一开篇就点出“道与名”,“无与有”,指出“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接着第二章就转而谈到圣人,点明圣人是万物创造主的身分,说他创造万物却不自夸,生养而不据己有。而且正因为圣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德永不退去。原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2. 圣人成为凡人

  中国人很早就有“天子下凡”的说法,或许对这一说法的较为清晰的记载是《道德经》第四章的文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第四章)。大意是说,道掩藏自己的锋利光芒,与凡尘同为一体(“同其尘”)。“道”成为人的样子,但老子又说不出他的父亲是谁,在先帝之前就有了。

  3. 圣人为救赎主

  “道”纡尊降贵,混同凡尘,其目的仍是为了拯救凡尘之人。换句话说,道并不为“和其尘”而成为尘世之人,道成为凡人,是为了叫凡尘之人离尘得道。老子有这样的话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大意是说每一个人都是圣人欲救的对象,不愿放弃任何一个人。每一物,都为救赎凡人而各有其用。

  4. 圣人为人类替罪

  老子进一步说明圣人柔弱似水,却无往而不胜。并且直接记录圣人的话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原文: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原来人得道,罪之所以能得到赦免,是因为有圣人“道”成尘凡之身,身受天下社稷之罪垢与不祥。而正因为圣人替人受罪,所以才能算是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11.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这样的圣人出现?

  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是三代的圣王,或者被后世敬奉为圣人的老子、孔子、孟子等,都不符合《道德经》中这位与道同等的齐天大圣人的描述。不仅如此,从天竺印度传来的佛教中的佛祖,也同样不符合“道”与“圣人”的描述。

12.  何处可以找到这样一位道成肉身的圣人?

  令人惊喜的是,《道德经》与其他中国古代经典上所描述的这位与天道平等的真正的齐天大圣人,在孔子之后五百年出现了!不过,他没有出现在东方的中国,而是出生在以色列的伯利恒,他的名字叫耶稣。

  关于耶稣的降生,稍晚于中国文明的希伯来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来预言他的到来。这些预言均记载在著名的宗教典籍《旧约圣书》里。在耶稣降生之后,他的门徒又将他的事迹写成了《新约圣书》。

  中国人把创造天地万物的创造主称之为“天”、“上帝”或“道”。《圣书》中因语言的不同,把这同样的一位创造主称之为“耶和华上帝”,“全能的主上帝”,或直接称为“道”。圣书中用清晰的预言描述了这位高及上帝的“道”,降临人间,成为肉身,为世人的罪而牺牲自己,为了赦免人的罪,使有违天道、犯下罪过的人类,有望获得脱离死亡,进入永生的拯救。而那位审判世界的主,不是别人,正是这位“道”成肉身的圣者耶稣。

圣人 耶稣
 “道”是自在的混成者  圣人是肉身的“道”  耶稣是自在之道与肉身的混成者
 “道”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  圣人是天地万物创造主  耶稣是创造天地万物之道的肉身圣者
 “道”是审判主  圣人是审判主与救赎主  耶稣是审判主与救赎主
 “道”是赎罪主  圣人既是替罪者也是赎罪者  耶稣既是替罪的羔羊也是赎罪主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道”与“圣人”的认识,与圣书中对耶稣的认识大致相同。换句话来说,耶稣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与“圣人”,两者名异而实同。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1-3)。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福音1:14)。

13. 中国人以道为中心的人生表现在什么方面?

  “道”是中国人生活的根本与核心。可以说,人生的目的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我们要“求道、知道、行道、传道”。人活着,就是为了知“道”,若不知“道”,就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目的,生活上也失去动力、目标与规范。

  “道”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虽然是如此的重要,“圣人”又是“道”的化身,是中国人的希望、动力与目的之所在。现存的经典中,虽时而可见对“圣道”与“圣人”星星点点的灵感描述,但更多的记载与描述,或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散佚无存。但上天早已洞察未来,为发挥、保存与传扬纯正的“天道”,另有神奇的安排。我们将在第二辑来进行探讨。

静思人生

1. 本课的学习,是否加深了您对道的认识与理解?
2. 人生的道路当以道为起点,行在道的大路上,以道为目标与归宿。您对此有何看法?
3. 圣人是道的显示,而圣书中的耶稣似乎应合着中国圣贤对道的化身的描述。您对这样的暗合,有何感想?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