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二讲:使徒行传启示录
■ ■ ■ ■ ■
开始祷告
主题经文: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7-8)
1
《使徒行传》是一部宣教史
《使徒行传》可以说是早期教会的宣教史,它的宣教大纲、门徒所关心的事情和耶稣给他们的使命,在《使徒行传》第一章的第7节和第8节有详细的说明。徒1:7-8“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会不要为什么时候恩门关闭、什么时候基督再来去设定时间,而是不问时限,只管宣教,这是上帝给我们的使命。结果虽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是宣教之路就在教会的脚下。主耶稣赐给早期教会的宣教路线,就是从本地开始,将福音逐步向外传开。
这一卷早期教会的宣教史,给我们带来了众多早期教会的使徒和门徒他们的宣教历史。这一卷书是把福音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的一个开篇。由此看到使徒彼得、保罗、巴拿巴、亚波罗、马可、提摩太、还有司提反等等不同的人物,在早期的宣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走过的宣教之路。
那这一卷书带给我们一些怎样的启示呢?今天就把这一卷书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来看看我们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2
《使徒行传》带来的启示
1)不设时限,只管宣教
首先,我们从耶稣所定的纲领中看到了第一个大启示、大原则:就是不设时限,只管宣教。耶稣基督什么时候降临?什么时候恩门关闭?什么时候七灾降临?这一切事情我们不要去为它设定时间的概念、界限,只要完成自己受托的使命即可。
2)团结、奉献的使命
第二个方面,教会的发展与教会的团结是分不开的。有圣灵赐下的早雨,教会团结,使得教会蓬勃地发展,上帝的道在教会大大兴旺。徒2:41-47“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这表明大家在圣灵的感召下,团结、奉献)。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这种精神一直感染着教会。
在第四章,《圣书》继续说:徒4:32-35“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由此可见,教会为了兴旺福音,许多人把田产、房屋都卖了贡献出来,分给上帝的众教会,兴旺上帝的福音。
第六章记载司提反他们照章行事,选出执事之后,使徒和执事们都大胆地传扬福音。徒6:7“上帝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门徒们团结、照章办事,这一切给福音的兴旺带来了契机,上帝大大地祝福教会。
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到逼迫使得福音向外广传。在司提反被石头打死以后,教会受到大大地逼迫,使徒们离开耶路撒冷,往别处去传福音。徒8:25“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逼迫并不能够遏止福音,恰好是给福音寻找新的门路、寻找新的方向提供了契机。
扫罗悔改以后,福音也大大地兴旺。徒9:28-29“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但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徒9:31“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3)天使的参与
第三个方面,天使在宣教途中对那承受救恩的人所提供的服务。我们在《使徒行传》中看到了许多天使的活动。首先看到早雨借着天使而沛降;然后又看到天使如何带领腓力去帮助埃塞俄比亚的太监;天使又如何将主耶稣基督显现的异象带给扫罗;天使如何在哥尼流进一步认识真理的路上,给他铺路搭桥……我们由此看到天使们和门徒一条明线、一条暗线,为传福音双线进军。
在第十二章,看到天使把彼得从监狱中救出来;在第十六章,保罗和西拉他们在监狱中的时候,天使也出现了。徒16: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我们始终可以看到天使在其中活动的影子。
在第十八章,徒18:9-10“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第二十三章也记载:徒23:11“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
到第二十七章,保罗在被押送到罗马的路途中遭遇风暴,船上有很多人想跳船。保罗说:徒27:23-25“因我所属、所侍奉的上帝,他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边,说:‘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上帝都赐给你了。’所以众位可以放心,我信上帝他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由此可见,《使徒行传》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有天使在为承受救恩的人效力,有神迹奇事相随。
4)宽容大度必不可少
我们在书卷中还看见,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略有不同。保罗在这个时候是刚刚悔改,大发热心,但是他还没有学习柔和、宽容大度;反之,其他的人如巴拿巴就显得宽容大度,接受了马可。所以,团结合作、宽容大度在宣教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没有宽容和大度,也就不可能成就后来的马可,我们或许今天也读不到那一卷经典的《马可福音》。
在领受福音的人中也有一群人,他们勤于查考《圣书》。徒17:11“(庇哩亚)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书,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我们今天依然是这样。我走过许多不同的国家,发现不同地方的人对研究《圣书》的兴趣、热诚是有所不同的。非常感恩,在中国大陆,教友对《圣书》的热诚,对上帝话语的尊重,执着的热情,在世界上是比较罕见的。在许多自由的国家,大家《圣书》来的容易,生活也来得容易,大家就不谈任何事情。不谈政治,不谈教会的事情,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就过去了。来听了道,大家happy happy就完事了,很多国家都是这个样子。就像帖撒罗尼迦的人一样,不那么贤圣。
5)把握宣教的核心原则
第五个方面,在宣教的过程中,保罗使用了许多策略性的方式。对犹太人,他就用《圣书》跟他们辩论;对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他会引用希腊人的东西、希腊人的作品;在雅典游行的时候,他会按照当地人的方式,甚至于还借题发挥。这一系列宣教的策略,在对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在整个宣教过程中始终忘不了一个核心,就是主耶稣就是《圣书》所说的基督。他为我们的罪被钉死;他复活升天,继续为承受救恩的人服务,直到他们全然得救。
有一些人也想学着说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别的,只知道十字架。”但是只知道十字架是不够的,前面还有一句“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十字架只是整个救赎计划中的一个点,但主耶稣是亘古常在的,他的根源从亘古直到永恒。所以我们传讲福音,一方面要高举十字架,另外一方面要高举十字架上的基督。耶稣说:约12:32“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举起”,就是把他举到高过普通的人性,看到他是我们的创造之主,也是我们的救赎之主。
6)要有智慧和胆识
第六个方面,在整个《使徒行传》传福音的过程中,门徒们所表现出的那种胆识,对福音的忠诚、无畏,对上帝的信靠堪为榜样。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不会比使徒时代更加恶劣,但是使徒们能够表现出如此的英勇,如此的有信心,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我们也需要求上帝赐给我们同样的信心、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坚忍、同样的勇敢,这是我们在《使徒行传》中可以学到的。
7)要持续、稳定地宣教
第七个方面,《使徒行传》里详细记载了使徒保罗的三次巡回布道。我们注意到一个特点,首先,他在巡回过程中会选择有战略意义的地点。第二,他到一个地方不是蜻蜓点水——沾一下马上就走,他都住相当长的时间,要稳定教会,让真理扎根。所以他的宣教过程,不是去开一个布道会就走人了。
我自己也检讨我这些年,从2000年出来开布道会至今,整整20年过去了。布道会一开始也有众多的人参加,多的时候有几千人,但是我是属于开完会就走的那种人。布道会之后,虽然当时有一批人热心满满,可是来到教会之后,还是有许多人跟不上,也没有能够进一步继续地牧养,所以收效并不象我所期待的那么可观。
而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在最近的五年中,持续地和弟兄姐妹一同学习《圣书》、研究上帝的话语,并藉着上帝的话语、藉着我们的信心和祷告,彼此的勉励。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上帝带来另外的一些成效。许多人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圣书》的认识、对上帝话语的了解,在知识和恩典上都有长进。感谢主的恩典,愿主也能够赐给我们机会,不单通过网络,而且能够与更多的弟兄姐妹面对面的彼此交通、彼此代祷,那是一件更美之事。
3
宣教是神学之母
除了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之外,《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第三个大的方面,就是:宣教是神学之母。神学不是坐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在教会开个圣工会就能讨论的,这是没有用的。你看《使徒行传》里教会开了会,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开会的呢?讨论的议题是因为什么引起来的呢?不是坐下来研究《圣书》引起来的,是宣教的过程中引起来的,而宣教正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所以,我们可以再次重复我们这个主题:宣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思想上一切偏狭固执,都能因为参与宣教而得到拓展、得到纾解、得到进一步的开通。
先看使徒彼得。哥尼流因为天使对他的启示,而彼得因为得到了异象、得到了上天对他的启示,使他真正看出来了,突破了原有的偏见,说:徒10:34-35“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这对彼得而言,是思想解放运动;而这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宣教带来的。如果他没有去引导哥尼流,他的思想就不可能突破桎梏、不可能冲破他原来的狭隘。但是藉着宣教的脚步,上帝打开了宣教之门,同时也打开了他的心门。让他的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让耶稣基督的心不至于被彼得个人狭小的心怀所辖制,而是随着主的带领,一步一步地拓展。
彼得将自己的经历、经验带到教会,教会的众人听了他的论述,听了他的见证,他带过去6个人,一共7个人。徒11:18“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上帝,说:'这样看来,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所以宣教的见证所带来的彼得的改变,也影响了教会其他人思想上的改变。那种传统思想中固有的狭隘偏执,在上帝圣灵宣教工作的影响之下,被冲破、溶解。
4
宣教带来思维的改变
再看在耶路撒冷召开的圣工大会,讨论了什么问题?讨论是否行割礼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人提出来,是因为这时候有外邦人来信主,有一些犹太人认为应该给他们施行割礼。这是前所未见的问题,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神学上也没有讨论过,但因为宣教碰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单独谈论《圣书》的时候都还好,你只要不去接触实际就可以了,而不宣教永远不可能接触这些问题。只要去传福音,一定会碰到新的问题,不可能绕开;宣教一定会带来我们思维的改变,一定会让我们像彼得、像早期的教会一样,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心胸会逐步地拓展,从原来狭小的神学的框架,而变成一个活的神学,活学活用的神学,学以致用的神学。
在耶路撒冷大会中,彼得出来作见证,雅各也出来发表意见,他们就决定不把别的重担加在外邦人的身上。徒15:28-29“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这是在十条诫命之外所给的一些具体的指导,可以说这是一条入门的原则。
入门之后,随着信徒们所获得的亮光不断地增加,会有圣灵带给他们新的看见,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规条没有那么死。真的就完全不用行割礼了吗?是不是一受割礼反而就不对了呢?也不是。第十五章讲耶路撒冷开会,有了一个会议决议;但到第十六章,保罗带着提摩太给他行了割礼。由此可知,这些外在的、不涉及到原则根本的东西,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如上个安息日讨论的人生大事上的一些礼节,或者这样或者那样,你必须给一个确定的答案才行。那这些人可能需要进一步去参与宣教,而不只是靠着自己的逻辑思维推断来讨论这些问题,这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些问题,答案不是那么简单的;原则简单,但它的应用永远是复杂的;同一个原则在不同的人身上,应用是完全不同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人健康的原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在成年人和婴儿之间的应用都不一样,因人而异。你怎能指望所有的事情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样的?上帝的十条诫命是上帝根本的法则,我们不能去更改它,但是怎么应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怎么表现?还有一些外在的礼节,怎么样去使用它?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的分析。如果都照耶路撒冷的决议,那么保罗就不应该给提摩太行割礼。但是保罗明白事情,懂得应用原则,懂得灵活机动,但又不属于原则。所以,他就给提摩太施行了割礼。
不仅如此,在吃的问题上,前面说拜偶像的物不可吃是吧?保罗在罗马期间写给罗马人的信里,(下个安息日开始,我们要进行《罗马书》的学习,)说到:罗14:1“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有些人很敏感,你不要去辩论。那软弱的人,他们只吃蔬菜。在罗马,因为不知道市场上买来的东西是否祭拜过,所以他干脆就吃蔬菜。
罗14:3-8“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上帝已经收纳他了。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上帝;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上帝。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因此,在一些无关宏旨、无关原则的问题上,你觉得该怎样做你就去做,只要不损原则、不牺牲原则就可以了。只要各人意见坚定,不跟上帝的诫命发生冲突就行。
我们前面讨论很多问题,讨论完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次关于跪和不跪的讨论,是因为我写的那篇文章,我说在基督复临的时候,我要当面给我母亲磕头,来表达我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感谢,因这次没法回去。结果讨论变成了是否给死人下跪,磕头。我看了这些真是只能心里一声长叹。
5
宣教之道亦是处世之道
宣教能够让我们的心胸发生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发生改变,我们僵化的思想、偏激的语言和看法,都会在宣教的实践中溶解。所以可以大致确定:一个人很固执,大致可以判断他基本上没有参与什么宣教,参与传福音的事情比较少,多半就在弟兄姐妹中间辩论辩论,如此而已。如果他到不同的人群中去传福音,接触行行色色、三教九流的人,可能他原有的那种固执会慢慢地变少,会知道传福音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不同的人真的要用不同的引入方式。
在《哥林多前书》第十章也说了祭偶像之物,保罗说:林前10:28“若有人对你们说'这是献过祭的物',就要为那告诉你们的人,并为良心的缘故不吃。”“凡市上所卖的,你们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林前10:25-26)别问那么多,只要它是洁净的,吃就可以了。
在耶路撒冷会议上讲了两个方面:可以不受割礼,然后吃的问题上有一些限制。保罗在这两个问题上都因势利导,按照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原则、不同的应用。不是说一定得吃,也不是说一定不吃,你个人意见坚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这些事上彼此争论,吃的人感恩着吃就行了。
林前10:31-33“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不要使他跌倒;……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以此为根本。这就是处世之道,这就是宣教之道。
《使徒行传》所带来的神学讨论,给我们一个方向,这些讨论都是在宣教过程中间出现的。所以当我们去向人传福音的时候,同样如此。我们越对外传福音,我们讨论的话题就越接近实际;我们越是远离传福音,我们讨论的话题就越纯理论,离实际、实践相距甚远。
看到这一切,我们要回来作一个结论:宣教是成长之路,宣教是神学思想之路,宣教是思想解放之路,宣教是品格完善之路,宣教是荣耀上帝之路。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我们不拿这两者作比较,至少我们可以说: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读书只是书面上的东西,行万里路就是实际,这就是宣教。
孙思邈大医家写了《大医精诚》,他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什么意思呢?说世界上有一些愚昧的人,他们读医三年,就以为天下没有什么病他治不了了。好像我们读《圣书》一样。读了几年《圣书》,《基本要道28条》弄明白了,就觉得没有什么道理解不通了。就是这种感觉、这么个节奏。及治病三年,及至他实实在在地去治病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书上的那些医方,没有可以拿来照搬照用的,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所以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在医道上精进的人;或者说作一个在福音上不断精进的人,除了《圣书》,他还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要殷勤不倦,而不能道听途说,以为这就是传福音了,这就是神学了,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这也是一样的误人误己。
我们学《使徒行传》,对自己最大的激励就是:教会是在宣教中成长的,福音是在宣教中传开的,品格是在宣教中完善的,上帝是在宣教中得到荣耀的。我们的偏见固执、狭隘愚昧,也都是在宣教中逐步地去除的。愿上帝帮助我们,既读圣书,更要踏上宣教的万里路。
结束祷告
天父上帝,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你的恩典。主啊,我们感谢你把早期教会他们宣教的历程,写在《圣书》中留给我们,让我们看到早期教会是如何在圣灵的引导之下逐步地成长。许多问题是如何因着宣教的产生,而又在圣灵的引导之下得到解决,寻求答案。主啊,愿我们既读圣贤书,既读上帝的《圣书》,既读《预言之灵》,更是踏上宣教之路,让我们成为一个荣耀上帝的人。愿上帝的福音,藉着教会所播撒的福音的种子生根,愿主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有大批的人群预备好迎接他的再来。献上祷告,奉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思考题:
1、为何说《使徒行传》是一部宣教史?
答:《使徒行传》可以说是早期教会的宣教史,它的宣教大纲、门徒所关心的事情和耶稣给他们的使命,在《使徒行传》第一章的第7节和第8节有详细的说明。这一卷书是把福音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的一个开篇。由此看到使徒彼得、保罗、巴拿巴、亚波罗、马可、提摩太、还有司提反等等不同的人物,在早期的宣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走过的宣教之路。
2、使徒行传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答:1)不设时限,只管宣教;2)教会有团结、奉献的使命3)天使始终参与宣教工作4)传福音宽容大度必不可少5)把握宣教的核心原则,十字架只是整个救赎计划中的一个点,但主耶稣是亘古常在的,他的根源从亘古直到永恒。6)传福音要有智慧和胆识7)要持续、稳定地宣教。
最近热文
靠信心互相支撑,借见证互相鼓励,等你来关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