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奔跑 | 第十三讲 但以理第六章(下)狮子坑中
■ ■ ■ ■ ■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您会明白以下的问题:
1. 但以理怎样置死地而后生
2. 陷害但以理之人的结局
3. 但以理的预表
接上文
上文说到,但以理在新王大利乌王的朝中办事忠心,担任要职,但是却遭到同僚的嫉恨。这些恶人在但以理的政务和为人上找不着把柄,于是就寻找但以理起居生活的规律,再而求王设定一个不准任何人除王以外向别神祷告的律法。大利乌王不知有诈,欣然应许。但以理心知有鬼,仍一如往常,面向耶路撒冷每日三次祷告。恶人们欣喜若狂,求王照律法规定将但以理投入狮子坑中。直到这时,他们的真面目才显露出来。这时王才如梦初醒,明白是怎么回事。
14节:“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
在此,我们发现了三种心情和三种态度。
三种心情和三种态度
1、三种心情
1)幸灾乐祸:这是敌人的心态。
2)焦急恳求:这是但以理应该有的焦急的心情。但他依然大有信心,处变不惊。毕竟他年纪甚大,已经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况且,他还清楚地记得三个朋友在火窑中蒙上帝拯救的经历。
3)王的心情:圣书用“愁烦”来形容。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后悔”。王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定会想:我怎么就没看出他们的诡计呢?我怎么会上当受骗,把无辜的好友扔到狮子坑里去呢?
所以经上记着说:“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14)因为当日落时,但以理就要被扔下狮子坑里去了。
很明显,那些设计陷害但以理的人,他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就纷纷聚集来见王,对王说:“王啊,当知道玛代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15)
前面他们设计把王套进来了,王自己承认说“不可更改”。现在他们就说:“你刚才还说过,‘不可更改’”。所以,他们以此胁迫王说话要算话,不可更改。
2、三种态度
1)泰然处之:但以理依然很平静,像素常一样,没有对此作出强烈的反应。换句话说,他依然像他那种美好的灵性一样,处变不惊。那么,王的态度又如何?
2)筹划解救:王的态度就是筹划解救,因他一心想要救但以理。那么,仇敌的态度又如何?
3)谄媚、轻视、陷害:13节记载,他们对王说:“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他们在王面前,一方面尽力谄媚王,把王抬高;另一方面,他们把但以理贬到最低的地位。他们轻视但以理,说他是那被掳的亡国奴。言外之意,让这样的人当我们国家的总理,有损国体。其实,他们不是为了维护王的权威,增进国家的兴盛,而是要拔掉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拔掉那遵守上帝之道的人!
仇敌的行动
(15-20)
“那些人就纷纷聚集来见王,说:‘ 王啊,当知道玛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 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王对但以理说:‘ 你所常事奉的上帝,他必救你。’ 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那里去。临近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对但以理说:‘ 永生上帝的仆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上帝能救你脱离狮子吗?’ ”
1、要王下令。他们想要害人,但还要借刀杀人——他们要王下令。这就有点像犹太人要害耶稣,但仍要求彼拉多下令。事实上,彼拉多也想要释放耶稣。
2、王一心想救,但无法更改。16节记载: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侍奉的上帝,他必救你。”
3、用石头、印、封闭洞口。“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17)尽管王的心肠很好,但实在迫于无奈。
主耶稣被钉死后,仇敌也用了同样的办法——用石头堵住,并用封条封住。
王的行动
1、安慰: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侍奉的上帝,他必救你。”(16)
王说出这句话,一方面是用来坚固但以理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以这句话来安慰他自己所显的亏欠。同时也表明:我虽是你的好朋友,但我也是无能为力,没有办法!现在只有靠你所侍奉的上帝啦!
2、忧愁:“王回到宫里,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18)此前,王大概有吃夜宵的习惯,但这时王已无心吃喝玩乐。非但终夜禁食,而且彻夜难眠。
3、早起:“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那里去。临到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说:‘永生上帝的仆人但以理啊……’”(19-20)这里我们发现,王还没有到狮子坑,就开始呼叫但以理。
在此我们不妨把王对但以理的称呼和那些人对但以理的称呼作一比较:
王称但以理是“永生上帝的仆人”;而那些官员们对但以理的称呼是“被掳的犹大人”。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他们对待但以理的态度与感情各不相同。
也许,这位大利乌王早已认识但以理。至少在他请但以理任职之前,应该与但以理有过交谈。但以理本是被掳之人,王并不在意,只有这样,但以理才会欣然接受王的邀请。我们相信,但以理确实跟王讲了过去很多的经历,要不然,王不会对但以理的为人和信仰了解得如此透彻,并如此地深爱但以理。
三种语言态度
(21-24)
“但以理对王说:“愿王万岁!我的上帝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上帝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王就甚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系上来。于是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上帝。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抓住’原文作‘胜了’)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
1、仇敌:轻视。13节:“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
2、大利乌:赞许。20节:“永生上帝的仆人但以理。”
3、但以理:礼貌。21节:“愿王万岁!”这是但以理听到王的呼叫后发出的第一句话。王呼叫说:“你所常侍奉的上帝能救你脱离狮子吗?”他想但以理或许在里头活着,指望他还能说话,或是凑巧他还能回答他的话。但以理固然对上帝充满了感激,但他仍不忘君臣之礼,开口便呼王万岁。
无辜必无害吗?
(22)
“我的上帝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上帝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
上帝差遣使者,或许不只是封住狮子的口,而且可能与但以理为伴。但以理因为没有任何可以被人指责的过错,又坚定地信靠上帝,所以上帝救他脱离死亡的危险。
不过,无辜也不一定不受害。《圣书》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事例,如施洗约翰与耶稣,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那么,透过临到但以理身上的经历,上帝的名是如何得着荣耀的呢?
三种结果
(25-28)
王的第一个感觉“就甚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系上来。于是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上帝。”(23)
王把但以理提上来,就转悲为喜,转愁为乐了。
1、但以理出狮子坑:这是第一个结果。
2、害人者自害己命,被扔在狮子坑:但以理一出来,王就立即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24)
可见,害人者终必害己!“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滚石头的,石头必反滚在他身上。”(箴26:27)他们还没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这的确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但这也应验了圣书上的话:“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撒怎样的种,就有怎样的收成。在许多异教国家,一人之过,常会株连九族。波斯国也不例外,当初这些人设谋陷害但以理时,就应当知道这些处罚的存在。相比之下以色列的法律则比较合理:“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申24:16;参结18:20)
3、上帝得荣耀:25-28节记载:“那时,大利乌王传旨,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 愿你们大享平安!现在我降旨晓谕我所统辖的全国人民,要在但以理的上帝面前战兢恐惧,因为他是永远长存的活上帝,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他护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 如此,这但以理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玛1:11“因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
上帝的名本是让以色列人先知道的,但以色列国没有尊上帝的名为大,上帝的名反而在外邦中被尊为大。我们在《但以理书》中两次看到,上帝的名在外邦中被尊为大。第一次是但3:29“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渎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上帝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
我们看到,尼布甲尼撒王在几十年前曾借着所发出的命令荣耀了上帝。在命令中,他要求国中的人民,不可以在但以理面前毁谤他所尊荣的上帝。在第四章中,他又发了一道命令,晓谕各地的人。
现在我们在第六章中看到,大利乌所发的命令也是要人敬畏上帝。前面的圣旨提到不可毁谤上帝,后面的圣旨提到,要在但以理的上帝面前战兢恐惧。结果都是上帝的名大得荣耀。
怀训评述
1、人的忿怒要成全上帝的荣美:怀师母对这事有非常好的评述。她说:
“上帝并没有阻止但以理的敌人将他扔在狮子坑中,他容许恶天使和恶人遂行他们的毒谋到现在这个地步,但这乃是要使祂拯救祂仆人的神迹更为显著,使真理与公义的仇敌所遭受的失败更为彻底。诗人曾见证说:‘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荣美’(诗76:10)。由于这个决心遵循正义而不屈从权谋之人的勇敢,撒但要被击败,而上帝的圣名要受高举和尊崇。”——《先知与君王》第44章。
2、但以理得蒙拯救:但以理在最黑暗的过程中怎样蒙救赎,将来处在末期最黑暗时期中的上帝子民也要照样蒙救赎。
怀师母在《先知与君王》第44章中曾写到这样的一段话:
“从但以理得蒙拯救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上帝的儿女处于试炼和黑暗的时际,应当保持他们在前途光明、充满希望、一切如意的环境中所有的态度。那在狮子坑中的但以理,仍是那侍立王前作首相、又作至高上帝之先知的同一但以理。一个坚心依靠上帝的人,遭受最大试炼的时候,正与他在兴盛顺利——上帝和世人礼遇恩待的时候并无二致。信心可攀达那未见之事,并握住永恒的现实。”
3、政治与诚实:但以理能够作三朝元老(在三朝为官),且忠心正直,说明当一个人从事政治的时候,不一定对人要狡诈。他也可以成为象但以理一样忠心从事政治而不违背正义原则的人。
怀师母在《先知与君王》第44章中说:
“但以理在巴比伦和玛代波斯国作政治家的经验,显明了一项事实,那就是:管理事务的人并不一定要作一个狡谋百出、玩弄权术的人。相反,他也可以作一个步步得蒙上帝引导的人。那身为世上最强大国家之首相的但以理,同时也是上帝的先知,领受上天灵感的光照。他原是与我们一样性情的人,而灵感之笔却描述他是一个毫无过失的人。他所办理的事务,虽经他的仇敌仔细查究,也找不到一点差错。他是每一办理事务之人的榜样,显明一个人的心意若重生而奉献给主,动机在上帝看为纯正,便能达到何等的地步!”
4、此岸和彼岸:即现实的荣美和永恒相比。
“我们需要从《但以理》和《启示录》两书所阐明的邦国兴亡史中明白:仅有外表和属世的荣耀该是多么的无价值!巴比伦及其空前绝后的一切权势与荣美——这种权势与荣美在当时的人看来,似乎是十分稳固而持久的,也已是何等彻底地消逝了啊!它已像“草上的花”那样衰残了。随之而兴起的玛代波斯、希腊与罗马等帝国也都一样地灭亡。而一切不以上帝为基础的都必如此消灭。唯有完全符合他旨意而表现他品德的,才能永远长存。世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他的原则。”(同上第44章)
敬拜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但以理的侍奉。
大利乌王称他为“永生上帝的仆人”,证明敬拜上帝是与侍奉上帝连在一起的。我们要敬拜上帝,就要做到以主为我们的侍奉对象。如果我们没有侍奉他的话,我们就不能算是真正敬拜上帝的。
因此,但以理的人生经历表明,只有作上帝的仆人、作侍奉上帝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敬拜上帝的人。在我们的属灵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是在服侍上帝,那么我们根本就不是在敬拜上帝。这是大利乌对但以理的称呼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但以理的为政生涯
“如此,这但以理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28)
这节经文中,同时提到大利乌与波斯王古列。有两种可能的理解,第一,若以大利乌为王的头衔,那么,经文所说的,就是头衔为大利乌王的波斯王古列在位期间的事。[i]第二,以大利乌为古列称王之前短暂的过度期间的一位王。因两者相距较近,故同时并列。这种看法认为,大利乌其实是由古列任命的管理巴比伦的一个分封王(但9:1)。“被立为王”,表明他是被封的,而不是靠征服而得国的,因此,他隶属于古列。根据拿波尼度编年史(Nabonidus Chronicle),攻陷巴比伦城的是巫巴茹(Ugbaru)。在伯沙撒欢宴的晚上陷城的是一位古丢姆省(Gutium)的总督,他于公元前539年10月12日攻陷巴比伦。随后,古列于10月29日进城。古列立大利乌辖管巴比伦。但古列入城八天之后(11月6日),大利乌去世。这样看来,以大利乌为古丢姆的头衔,也不是可能的。那个年代,六十二岁去世,并非不正常。按照这种观点,古巴茹(Gubaru)是巫巴茹(Ugbaru)的另一种拼写方式,而两个名字的希腊文形式相当(为Gobryas)。[ii](另参本书11:2-4关于大利乌王其他的考古根据和推论。)
古列正式做巴比伦王是在公元前539年,这也是但以理为官生涯结束的那一年。但1:21也说,“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还在。”这两节似乎给但以理这本书所记载的这一段历史括上括号,暗示这本书的后半段将是另一个段落。[iii]同时,也预告着,七十年被掳的生涯已到了尽头。[iv]
但以理作为预表
在诸多方面,但以理都预表了耶稣。两者都是无辜的(太27:24);但以理被扔进封住的狮子坑,耶稣被埋葬于大石封严的坟墓;正如但以理从坑中上来,耶稣也从坟墓中出来。但以理获救之时,就是他的仇敌受罚之时;同样,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复活,也敲响了仇敌撒但及其跟随者的丧钟。
同样,但以理被置于死地而后生,身陷大难而蒙拯救,也是上帝末世子民的预表。上帝的末世子民,也将会受到仇敌的控告,受难,但上帝必差使者加以援助,救他们脱离危险。
但以理前六章,不仅为全书提供了历史与背景,更为后面的六章提供了神学背景。前六章中,但以理与三位年轻人的经历,是后世子民的典范;而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与伯沙撒的故事,也发出了同样重要的信息,供后世学习。上帝至高无上的威权与大爱,也通过这些故事,得以显明。
从大的方面来看,与本书结构相似的,是《启示录》第十四章。前半部(1-5)描述十四万四千人的品格,中间是要传的信息(6-14),而最后的一部分(15-20),则是描述万物的结局。可以说,前半部与《但以理书》前六章相似,而中间与第三部分,与但以理后六章结构相似。
至此,我们便结束了“宫廷历史”的学习,从第七章开始,进入启示性文体的研究。
[i] Robert B. Hughes, J.Carl Laney, Tyndale Concise Bible Commentary (Wheaton, Ill.: TyndaleHouse Publishers, 2001), 317.
[ii] John F.Walvoord, and Roy B. Zuck, The BibleKnowledge Commentary: An Exposition of the Scriptures by Dallas SeminaryFaculty: Old Testament (Wheaton, Ill: Victor Books, 1985), 1347.
[iii] Stefanovic, 228.
[iv]Doukhan, 98.
本章作业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福音中国学习更多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